|

《民俗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137期)
目 录
学术前沿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 |
张举文 |
5 |
劳作模式: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新视角 |
李向振 |
17 |
身体性与祛身化:一种关于共同体衰变机制的分析 |
黄 剑 |
25 |
|
|
|
非遗论坛 |
|
|
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 |
黄永林 孙 佳 |
34 |
“迷信”与非遗之间:关于江南的民间信仰与农村妇女的一些思考 |
[日]佐藤仁史 |
42 |
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
——以“传统节庆文化论坛”相关讨论为核心 |
朱振华 |
51 |
|
|
|
民俗史 |
|
|
谁是正统:中国古代耕织图政治象征意义探析 |
王加华 |
57 |
商周族氏铭文中的鼗鼓形态与鼗族 |
高晋南 |
72 |
试论汉代的民间借贷习俗与官方秩序
——兼论汉代民间借贷中的“契约精神” |
李一鸣 |
78 |
唐宋转型中宋儒的二重性
——以家族祭礼为中心 |
胡长海 |
87 |
新见元延祐“泰山石敢当”碑铭考 |
周 郢 |
97 |
|
|
|
民间文学 |
|
|
五十步笑百步:历史与传说的关系
——以长辛店地名传说为例 |
施爱东 |
101 |
从传说到传奇
——《古岳渎经》与唐代运河淮泗段的地域文化考论 |
滕汉洋 |
111 |
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次要人物的箭垛效应研究 |
王伟杰 |
119 |
|
|
|
田野报告 |
|
|
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
——以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 |
周大鸣 |
126 |
“两家并一家”之传宗接代的另类解读
——阴间与阳间的连结 |
沈 燕 |
136 |
南海渔民关于台风的地方性知识
——以广东湛江硇洲岛的渔民为例 |
罗余方 |
14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