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研究》 2010年第2期 目录     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 /5   [德]沃尔夫冈·卡舒巴著 安德明译
   朝向民俗学的新视角 /16  安德明   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 /22   赵旭东
   西晋“二十四友”集团交游方式探析 /52 张爱波   新疆哈萨克族女性民俗变迁 /65  韩慧萍 薛 洁   汉人的丧葬仪式:基于民族志文本的评述 /76 张佩国   祖先何在:人类学视野下的坟墓风水观之争 /95 温春香   “七七”丧俗考源 /104 刘 铭 徐传武   吃与不吃:食物体系与文化体系 /114   彭兆荣   乡土宴饮与民间规矩——山东滨州姜家街村“两道饭”宴饮习俗调查 /127  王东昕 姜志刚
   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与空间元点 /141 陈建宪   民俗学视野下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意义 /151 张 勃   劳动的意义:希腊神人分离神话的哲学阐释 /162 傅辰彦   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的传播——兼谈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的本土化及女性化特色 /172  邢 莉
   盂兰盆节与日本人的祖先信仰 /189 邢永凤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澳门庙宇神祇研究述评 /198  谭世宝 胡慧明   从民俗信仰的视角剖析历史上的会道门 /213 赵 志   从家屋到宗族?——广东西南地区上岸水上人的社会 /224 贺 喜
   河南农村的仪式性人情及其村庄社会基础——深化理解村庄社会性质的新视域 /248 宋丽娜
   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 /260 王加华 赵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