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杰文]挽歌与祭文
——在“类型”的“对话”中表演权力
  作者:王杰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06 | 点击数:11975
 

  结语:“类型”间“对话”的政治

  “挽歌”与“祭文”各自内部的“文本间性”以及二者之间“类型”的“对话性”关系,与时空的维度、表演的参与性结构一起形成了当地村民建构自我认同与社区关系的重要方式,形成了两种高度性别化与等级化的口头艺术“类型”:“挽歌”表演当中女性亲属之间声音的、文本的配合,仪式性地展演了地方社会的亲属关系等级。反言之,丧礼当中的“挽歌”表演为当地民众重构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语境,在这里,每一名妇女与死者以及整个社区的关系被重塑。此外,由于地方传统当中男性亲属被排斥在“挽歌”表演之外,他们的妻子或姐妹代表了他们,在这个仪式性场合里,日常生活当中夫妻之间的社会关系受到了考察并悄然间被颠覆了。相反,“祭文”表演完全是男性的艺术形式,“礼生”作为职业化的艺术表演者与仪式专家,他的“祭文”表演与仪式展演被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某种意义上,“礼生”的“语言即是动作”。“祭文”表演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是限定了的,其文本格式与曲调都是相对固定的,这一切都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有序可循。这也许就是“礼生”之“礼”字受到强调的原因了。“祭文”作为一种“诗歌化的叙述”,是“礼生”用相对严整的“诗歌”形式来“去/再语境化”、“文本化”死者直系亲属的相对散漫的回记性“叙述”的一种规约性的行为,他努力要把由死者的去世所引发的不安与混乱扭转过来,把失控的情绪平复下来,把失序的社会结构引向正常,“祭文”的创作与表演正是起着这样的功能。也正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仪式专家”与“普通百姓”,“男性”与“女性”,“仪式程式之内”与“仪式程式之外”的等级关系通过“文本化”的行为被建构起来了,“礼生”的身份以及他所代表的仪式性权力正是在这种“祭文”的创作与表演当中被塑造起来的。

(本文原载于《民族艺术》2010年0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下一条: ·[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
·[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
·[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秦振文]文史互证:“三言二拍”中的婚俗探析
·[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刘婷婷]复苏的传统·[刘清源 魏滢哲]当代社会语境下祭星仪轨的象征符号与行为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