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蛇】乙巳年 九月初五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作者:沙马拉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 点击数:26290
 
 
三、经济与生产
 
各地彝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住在城镇附近的,生产水平接近或相当于当地汉族,山区则比较落后。滇南彝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较多。滇东北、黔西北则水田少旱地多,在土地贫瘠的高寒山区,轮歇地占一年播种面积三分之一。所使用的农具基本上与当地汉族相同。在生产技术上,坝区、山区、高寒山区有很大差别。坝区普遍使用耕牛、犁、耙,使用肥料,中耕次数较多。山区与高寒山区耕作粗放,一般不施肥,中耕次数少。在山高坡陡的地区,只能种荞麦、马铃薯、豆类等杂粮,产量很低。越南倮倮族主要从事农业,稻子和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耕地有旱田、定耕山地和不定耕的石坡地、梯田等多种类型,以定耕山地为主。倮倮人的耕作技术水平在当地民族中是比较高的。他们用石垒成田埂,以防水土流失,并普遍采用间种、套种、轮种等传统的耕作办法。
畜牧业是彝族主要的副业,其他家庭副业还有养蜜蜂、打草鞋、挖药材等,农闲时进行渔猎活动。彝族有银器制作、毛纺织和木漆器制作等手工业,所制银器颇为精美,还用金、钢、木、玉、石、骨、贝、珊瑚等为料与银配合,制成各种首饰。过去主要采取定期集市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改革开放之后,农民逐渐从单一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展多种经营,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农林牧副各业都得相应发展。越南倮倮人也以畜牧、狩猎和采集作为农业的补充。手工业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有编织和纺织。
老挝倮倮族以经营旱地农业和商业为生,同时还兼营畜牧业。倮倮族中有不少人经营小本生意,用马匹驮运货物,流动售货,大都是出售烧酒和鸦片。有的还在家中开设赌场。倮倮族人善于饲养猪、马、牛,许多人还懂兽医知识。
 
四、服饰文化
 
在服饰方面,各地、各支系的彝、倮倮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大小凉山一带,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云贵大部分地区穿中裤脚长裤,大凉山中部地区流行穿小裤脚长裤。头上蓄小绺长发,椎譬于头顶,裹以长达数丈的包头布,在右前方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以示英武,称为“卓贴”,汉称英雄结。彝族男子的发髻和英雄结被视为神圣,任何人不得触摸。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戴黄、红色大耳珠,下面缀以丝线。凉山妇女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边镶以多层色布,美观大方。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大都穿长裙,许多支系的妇女还在裤脚边绣或镶上精致的花边。中青年妇女多头顶绣花的瓦式方帕,用发辫缠压,方帕前端遮住前额。滇中、滇南未婚彝族女子喜欢戴鸡冠形花帽。
越南彝族有悠久传统的织染工艺,妇女们自行种棉、纺纱、织布和染布,自给自足,一般不向其他民族购买。布料多为蓝靛色或黑靛色。染布的主要原料为马蓝(又叫蓝靛),正月撒播,七月收获时连同技秆叶子一并割捆带回,放在各种大小缸里浸泡,每一担子马蓝加泡一碗石灰粉液,浸泡9天~10天以后马蓝烂透了,就把滤好的液体倒进别的缸里就可以染布。染布时是一节一节地放入缸中染浸,染了晒干,又再染,直到染得满意时,晒干后再放进蒸锅里再蒸上一小时左右才算完工。有了这道工序,各种布料的蓝靛色就不易褪色。布料要染成红布时,取回山林里的红色草,捣烂挤出汁,把布或线放入红色草汁中浸泡晒干即成。染黄布时,取回一种似芦苇的草本植物菜草,熬出黄色汁液,布料放入浸泡,黄布就染成了。越南彝族的服装比其他民族的艳丽,色彩搭配明显。河江省苗旺课倮倮支系女子,服饰花纹以几何图形为主,头巾、上衣、裙子、裤子、裤罩绣有用红、绿、黄、百色绒为主的对称型花纹,以三角形拼布组合成美丽的图案。衣服上垂吊六朵红花,袖子左右各拼十个三角形为一组的三组图案,共为六组。衣服上配每组为九个三角形的十四组图,构成二十八个阴阳图,形成与二十八宿对应数。裤子上左右各配每组为九个三角形的九组图为阴图,又以空白截对的九个阴阳图案,与古代彝历每月36日的数相符。
越南彝族扑拉人编制的衣拍餐具等品种繁多、花色齐全、色彩鲜艳,远近闻名。他们靠手工业劳作以弥补经济收入的不足,如编织藤器、制造木器、锻铸打铁等。编织的官箕、竹竿、背兜、木器马鞍、箱子、桌椅、水桶,铸造的犁头、锄、镰、刀等,均在市场上出售,产品质量深受其他民族的欢迎。
老挝倮倮族服饰与过去云南汉族的服饰很相似,男子穿蓝、黑或灰色的衣服,留长发结辫于顶。女子穿侧开襟长衫和窄腿长裤用布缠头。有许多妇女自幼裹小脚。
 
五、民居与社会生活
 
彝、倮倮族住房形式因地而异。中国彝族村寨多座落在山坡,一般由20户~30户组成,也有几户或独家居住的。村寨间距离为两三公里以上。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上架木质栋梁,屋顶用茅草或瓦覆盖,凉山地区也有木板覆盖的。房屋一般分为三间,正中一间是厨房兼客房,屋内有三块石头支成的火塘,俗称“锅庄”。客人来家,饮食居住都在火塘旁边。门开于正屋。正屋左侧的一间为里屋,与正屋隔开,是主人内室,禁止外人入内。右侧的一间是外屋,放置各种农具、磨、水缸,也有隔开用于关养牲畜的。滇南彝区有一种类似哈尼族住房的“土掌房”,屋顶筑成平台用泥木盖顶,既是屋顶又是晒台。在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还有“干栏”式的住宅。
越南的彝族村寨的居民成分大都是单一的。一般不与其他民族杂处。倮倮族的小村寨一般在半山腰上,各村寨的房屋形成密集型或圆型布局,背山面谷。越南倮倮族的民居住宅有三类:高脚屋、平房、半高脚屋和半平房。高谅省保乐县和河宣省新街县地区的高脚屋与岱族人的相同,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半高脚屋半平房。即前半部分是高脚屋,后半部分是平房。住房一般一正房两耳房,柱子直接埋在泥地。河宣省同文、苗旺地区的倮族平房与当地苗族的完全一样。住房的结构形式虽有不同的三种,但屋内的布局各地区都完全相同。越南彝族的传统主宅是封闭型的,窗子少,居室、谷仓、养畜禽、厨房等都在围成圈的小院内。房屋布局一般为三室两厢,祖魂置设在中厅后壁上,右厅是主人的卧室,前面是火塘,是主灶,左厅是子女及其他成员的卧室,前面是炉灶,视为辅灶,以及堆杂物。畜禽关在屋檐下或者山墙内侧。倮倮支系还在房屋左厅设有非正常死亡者的灵位,除屋主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触摸这个灵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江林昌]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
下一条: ·[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
   相关链接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当前在线2323人 | 今天访问80238次 总访问243102563次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