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5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5年会专区

[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作者:徐宇恒 乔英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10-18 | 点击数:8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徐宇恒 乔英斐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 要:疾病污名化现象自古有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的“天谴论”将瘟疫建构为君主失德的天道惩戒,宋明理学则通过对女性疾病的污名化实施性别规训,近代殖民话语借助“东亚病夫”这一种族主义标签实现政治操控。当代,在社交媒体算法机制的驱动下,疾病又遵循着“痛苦-流量-污名 ”的异化链条,被“梗文化”塑造成一种娱乐消费品。纵观整个历史过程,疾病被系统地赋予了超越其医学本质的道德意涵,其背后关连的是复杂且激烈的文化领导权博弈。要解构这种根深蒂固的污名化机制,既需要在认知层面剥离疾病的道德隐喻,使其回归医学本质,同时也需要在传播层面重建“反污名”叙事,从而引导整体社会对不同生命形态的的尊重与包容。

      关键词:疾病;污名化;文化领导权;互联网舆论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
下一条: ·[徐梓淇]“民具”的再定义:21世纪日本民具学的转型与反思
   相关链接
·[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刘铁梁]疾病、生死与民间信仰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中日学者研讨妖怪学与古人的疾病观
·[王烜]土味·抗疫·标语:一种 “反精英”的群众路线与“反污名化”的文艺表达·[于洋]萨满文化的疾病观念与仪式治疗
·[冯智明]身体认知与疾病:红瑶民俗医疗观念及其实践·[韦鑫]民俗医疗观念与疾病的文化隐喻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王琴]“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
·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刘奕伶]葛兰西论民俗
·[谢红萍]口头叙事、景观再造与文化的再生产 ——以山西万荣笑话为考察对象·医学人类学:探究疾病与文化互动关系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张实 郑艳姬]小凉山彝族疾病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以宁蒗县跑马坪乡沙力坪村为例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