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民俗主义、学科反思与民俗学的实践性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0 | 点击数:57890
 

  由于民俗主义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讨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事象的基本常态,因此,它便成为以德国为首的各国民俗学迈向现代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契机。无数脱离了原先的母体、时空文脉和意义、功能的民俗或其碎片,得以在全新的社会状况下和新的文化脉络中被消费、展示、演出、利用,被重组、再编、混搭和自由组合,并且具备了全新的意义、功能、目的以及价值。由此产生的民俗文化现象,便是民俗主义。在现代社会,包括很多貌似传统的事象,也不再具备其原有的意义和功能,而是和现代社会的科技生活彼此渗透,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重新被赋予新的位置,获得新的功能和意义。承认、正视和接受民俗主义现象的常态化,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各国现代民俗学的起点。由此对民俗主义概念和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各国民俗学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转型或转向。

  中国民俗学也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它曾经“眼睛向下”,发现了人民和他们的创作,为中国知识界带来了变革;它也曾历经阶级革命的、科学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以及现代化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洗礼,如今仍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市场经济、互联网和全球化日甚一日地改变着中国,毫无疑问,各种形态的民俗主义现象在中国也是无所不在地大面积发生,不断地形塑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民众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形貌。中国民俗学以其现有的理念、范畴、学术话语体系以及分析研究的框架等,在面对如此巨变而又富于多样性的现实状况时感到捉襟见肘,实在不足为奇。民俗学是沉溺于乡愁、持续地礼赞传统、固守本质主义的信念,自言自语地反复陈述地方、族群或民族国家的文化荣耀,满足于在民族国家的学问这一框架之内的自我复制与建构,还是直面现实的中国当下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民大众的,以及由消费生活所主导的社会,积极地关照和回应亿万民众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实践?中国民俗学正在纠结于成长为现代民俗学的诸多烦恼。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在中国宣扬和普及民俗主义的概念及其研究视角,而是试图推动中国民俗学在正视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的各种鲜活的现实,亦即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民俗主义化”的社会文化常态的同时,也能够深刻地意识到民俗学者自身也程度不等地卷入到与民俗主义有关的各种事态之中。只有大多数民俗学者对此有所自觉,中国民俗学的升级换代才有可能。中国的现代民俗学应该在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积累本土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实践,这样的研究实践恰好可以从对民俗主义现象的研究起步,从对民俗学者自身介入的各种实践场景的深刻反思起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曾大兴]物候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下一条: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相关链接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张雨]明代小说“猿猴盗妇”故事的重述与伦理反思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闫睿欣]作为视觉符号的簪花围:拍照体验中的民俗主义与意义再建构
·[徐梓淇]“民具”的再定义:21世纪日本民具学的转型与反思·[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
·[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
·[贾琛]制度下乡与民俗研究新方向·[胡洋]现代民俗学表理论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杜韵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
·[党佳丽]超越结构主义:“白氏郎传说”的在地化实践与民俗学方法论反思·[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