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敬文:移山追日君莫笑 顽石难消一颗心
  作者:记者 李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17 | 点击数:10935
 

  ■学人名片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1903年-2002年)。出生于广东汕尾海丰公平鱼街,客家人,早年留学日本,曾先后在广州、杭州、桂林、香港等地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从事救亡工作。195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他从事教育工作8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还出版有《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等百余万字著作,有“中国民俗学之父”的美誉。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贡献卓著。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现代散文作家。

  【本文参考了《飞鸿遗影——钟敬文传》(安德明 著)、《风雨世纪行——钟敬文传》(杨哲 著)、《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民间文化大风歌——钟敬文百年华诞纪念文集》(白庚胜、向云驹 主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杨哲 著)等,对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叶春生,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的帮助表示感谢。】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总策划:杨兴锋 张东明

  总监制:陈广腾

  采访统筹:陈志 郭珊

  编辑统筹:郎国华 李贺 金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1月16日 A20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段宝林]刘半农先生调查民歌之轶事
下一条: ·百岁学人贾芝 一生守望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
·[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
·[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