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
唐璐璐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摘 要:非遗保护范式中“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主体性的确立,使民俗学从“学者之学”成为“民众之学”,也引发了学科话语权焦虑。其背后折射出现代性语境下民俗学“失位” Atopia)的根本困境。民俗学的发端未能解决自身“位置” Place)的问题,这也在当代推动了民俗学者对学科定位与责任的反思。中国民俗学近年的探索,无论是“朝向当下”还是重回“日常生活”,均指向对学科 “位置”的回归:突破“到民间去”的二元对立视角,确立“在民间”的立场。“在民间”意味着民俗学与民间是相互构成的,民俗学者不是外部观察者,而需通过具身实践融入并回应民间所聚集的意义网络。“在民间”是非遗保护与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民俗学“在世存在”的根基。
关键词:在民间;位置;公共民俗学;文化经纪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