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作者:王洪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28 | 点击数:5208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条更为薄弱,加强对其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2—0102—02

 
一、赫哲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赫哲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只有300多人,是新中国使赫哲族得以避免消亡和灭绝的厄运,并走向繁荣。赫哲族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经济从业是捕鱼和狩猎,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截至2003年,全国赫哲族人口不足5000人,我省有4246人。
赫哲族是一个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但赫哲文化历史悠久,以渔猎文化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类似北方的“大鼓”、南方的“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演唱形式是一人说唱,不需要乐器伴奏,没有固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内容主要是英雄复仇事迹,家乡的美丽富饶,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宗族的兴盛衰亡,等等,颇有感染力,被誉为“英雄史诗”、“史诗体的民间巨著”和“世界罕见的珍品”;传统的桦皮工艺,是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赫哲族渔猎民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赫哲人把桦树皮制做成桦皮箱、摇篮、桦皮夏帽、桦皮圆盒等生活用具、服饰、交通用具、住房等,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和民族特点,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赫哲族信奉的“萨满教”流传于东亚、北亚,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绵续于父系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影响到今天,不仅有奇特神秘的祭礼、巫术、歌舞、禁忌神话,而且还寓含了丰富的原始人类的天文、医学、体育、生产等知识,是研究人类文化史、宗教史、思维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领域。赫哲族的鱼骨工艺是用天然鱼骨在传统的桦皮、木雕工艺的基础上开掘形成的,作品多取材于赫哲族历史传说,如“阔力”、“祖斧”、“木昆达出世”等,构思巧妙,造型精美,显示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以及赫哲族鱼皮衣制作等等,都是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二、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前景令人堪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科学的保护,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存于独特时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的语言、文字正在消亡;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赫哲族作为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样也面临着难以传承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1.赫哲语已成为濒危语种
赫哲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一种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赫哲语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迫害和疾病流行等原因,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锐减,1948年时仅剩300余人,赫哲语的使用情况也因此深受影响。安俊先生利用1982—1983年的调查资料写成的《赫哲语简志》一书讲到:“一般来说,现在的情况是,55岁以上的人还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55岁以下40岁以上的人只能听懂或说一些本民族的简单的话语,30岁以下的人对本民族语言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就语言的使用范围而言,赫哲语目前主要使用于家庭内部及部分人之间的交流中。在家庭内部,会赫哲语的老夫妻之间一般也用汉语交谈。可见,赫哲语的使用已经从家庭内部后两代人的交际生活中消失。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象征和标志,尤其对于赫哲族这样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更为重要。据统计,我国共发现语言有120多种,大约有10种处于“濒危状态”。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如满语),现在基本消失了。整个土家族中,目前仅有3%5%的人会说土家语。畲族中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只有1%2%。还有的(如赫哲语)更是处于消亡的边缘,整个赫哲族目前人口为4246人,通晓本民族语言的只有不到100人,掌握“伊玛堪”这种传统说唱艺术的老人仅剩下一人,且已重病缠身。(《语言灭绝意味着什么》,载《青年参考报》2003年6月18日21版)。如今,在能说会听赫哲族语的不足100人中,这些人还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一旦这些老人去世,这门存在了几千年的语言就将永远在地球上消失。
 
2.老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
赫哲族有代表性的老的民间艺人有:葛长胜(1924—1975)、葛德胜(1911—1998)、孙有财(1927—2003)等等。
葛德胜1984年4月被黑龙江省文联授予民间说唱家称号。他说唱的“伊玛堪”,如《满斗莫日根》获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香叟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获黑龙江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葛长胜不仅擅唱传统民歌,还是讲述传说、故事和伊玛堪的能手,代表作有《大顶子山高又高》、《勇敢的猎人》、《八月十五月光明》等民歌,他说唱的“伊玛堪”主要有《西尔达鲁莫日根》、《打虎的故事》、《卢里虎》等。孙有财老人是赫哲族鱼骨工艺的创始人,1995年,他开掘制作的赫哲族鱼骨工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如今,会唱“伊玛堪”的人现在几乎没有了,随着赫哲族老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那些最能体现赫哲族特色的传统习俗手工艺品和鱼皮服饰也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寻到踪迹。
 
三、如何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
 
1.发挥政府的职能是关键
首先,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以包容,各个层级的政府官员对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应给予理解与尊重。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衡量文化的价值,以为能赚钱的就是有价值的文化,不能赚钱的就是没价值的文化。领导干部更不要以无知或偏见来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对那些人口较少,生活在交通较为偏僻,经济社会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域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能简单地认定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落后保守”的,“奇风异俗”的,甚至是“封建迷信”的。
其次,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专业文艺团体、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文艺工作者去做挖掘、整理、保存、继承与发展工作,要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必须“以人为本”,对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族工艺技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好传承人并重点给予扶持。如鼓励赫哲族艺术家和艺人带徒授艺,使赫哲族文化后继有人。同时,要把科学保护与人文传承结合起来,在农村基层文化管理单位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站,进行普及与提高,定期举行赛事来检阅普及提高的成果。
第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支持。如涉及到赫哲族城市的规划、新建、改造工程,如何保持原有的民族风情、地域特色,具体到什么可以拆,什么不可以拆等等,都应当进行法律上的限定。
2.借助经济杠杆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注意到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在快速的商业流通中。例如许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文物流失,许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工艺品被贱卖,许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所谓的“城市开发”、“旧城改造”中遭遇毁灭性破坏,从而表现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迅速消亡。摆在我们各级人民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迅速建立起一种有效机制,遏制少数民族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边缘化趋势。应当检讨将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手段,谋取地方经济利益,反而破坏了其文化土壤的做法。
其次,借助市场经济手段展示赫哲族传统历史文化。例如建立赫哲族风情园,保存和发扬赫哲族文化。在风情园内建立小型博物馆、雕塑等景观,向游客展示赫哲风情。成立赫哲族研究会挖掘整理传统的赫哲族历史文化。举办赫哲族旅游节,提高赫哲族在国内及世界上的知名度等等。可以使得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带动相关“三产”的进步。既可以使文化的传承者得以维持相应的经济收入,同时又达到避免少数民族文化的消失,使之得以世代相传的目的。
3.争取社会各界资助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事业
物质极大丰富以后,人们会逐渐对以往忽视的文化给予关注。诸多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与成功后的企业家,往往会钟情于民族文化事业。企业及企业家们资助文化事业(包括教育、学术、科研、文学、艺术事业)的事现在已经愈来愈多地见诸于报端,尤其是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措施,积极争取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企业家资助,推进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我们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体系,使之得到健康发展,让赫哲族传统而独特的优秀文化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郭晓华.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本文原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2期第102~103页)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筑慧]妇女外流与西南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
下一条: ·[吴春明 王樱] “南蛮蛇种”文化史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