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23 | 点击数:7778
 

  三、寺庙与当代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1957年后,由于错误思想的影响,寺庙观堂被封闭,正常的宗教活动被禁止,庙会活动迅速式微,北京的宗教文化受到严重破坏。1978年之后,政府开始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开放寺庙,恢复爱国宗教组织,为宗教界人士平反冤、假、错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京的宗教文化重现生机。根据《北京志·宗教志》,现存重要佛教寺庙还有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法源寺、红螺寺、卧佛寺、西山八大寺、天宁寺、大觉寺、广济寺、广化寺、柏林寺、瑞应寺、慈悲庵、法海寺、智化寺、大慧寺、万寿寺、拈花寺、长椿寺、觉生寺(大钟寺)、通教寺、白塔寺、护国寺、五塔寺、西黄寺、嵩祝寺、福佑寺、雍和宫、北海公园内的永安寺、西天梵境、极乐世界,故宫雨花阁、咸若馆、梵华楼、香山昭庙等40余座,重要的道教庙观还有白云观、东岳庙、火德真君庙、丫髻山碧霞元君庙、妙峰山娘娘庙、吕祖宫、桃源观、大高玄殿、吕祖阁、玉虚观、药王庙、玉皇庙、都城隍庙、九天宫、宛平县城隍庙、天仙宫等20余座。[25]与传统社会相比,寺庙的数量大大减少。此外,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和各种休闲娱乐空间的建设与发展,也使寺庙在当下北京居民休闲娱乐生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寺庙的休闲娱乐价值仍应予以充分重视。

  其一,现存的诸多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风景胜地。它们仍然吸引不少人的关注,成为他们的休闲之地。

  比如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白带山的云居寺,始建于北齐。寺院坐西朝东,规模宏大。建筑分为三路,以中路为主。中路有六进殿宇,依次为山门殿、毗卢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各殿依山势逐层升高。寺庙南北原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现已不存。北塔高30多米,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是云居寺的重要标志。云居寺以凿刻石经闻名于世。此外,寺中还保存有与寺庙和刻经历史有关的碑刻、经幛、小型佛塔以及明代《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万历重刊《北藏》、藏文佛经和清代《龙藏》经版等珍贵文物。位于寿安山南麓的卧佛寺,始建于唐代,坐北朝南,分三路布局。寺内最著名的是卧佛殿内的大铜卧佛,佛身长5.3米,体宽1.6米,侧身而卧,两腿伸直,左手平放左腿上,右臂弯曲托着头部,双目微闭,造型完美,神态安详,体现了元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水平。卧佛身后塑有12圆觉菩萨像,也栩栩如生。位于安定门附近的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寺院坐北朝南,由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等。雍和宫建筑风格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鲜明体现了北京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寺庙中珍贵文物众多,其中法轮殿的五百罗汉山、万福阁的檀木大佛和万福阁东厢照佛楼内的楠木佛龛,被誉为木雕三绝,尤为珍奇。

  不仅佛教寺庙里蕴藏着珍贵的文化遗产,道教庙观同样如此。比如位于西城区白云路的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第一丛林,始建于唐,是北京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观坐北朝南,整体建筑布局分东、中、西三路,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观中保存着许多珍贵历史文物,玉石雕刻的老子座像是镇观之宝,也是古代雕刻的艺术精品;相传为宋代遗物的瘿钵,用一棵完整的大树瘤剖制而成,《白云观重修记》《赐经碑》《长春邱真人道行碑》等明清以来的碑刻,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祠堂南端墙壁上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道德经》和《阴符经》石刻,虽是道光年间所刻,仍然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可以说,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同时也是众多历史故事上演的场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根据笔者统计,目前北京市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建筑为40处,占总量的31.25%,357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建筑为96处,占总量的29.36%,它们同时也是引人驻足凝视的旅游胜地。与一般的休闲娱乐场所不同的是,寺庙以其独特的气质,在繁华热闹的京城里营造出清幽脱俗的氛围,为人们的休闲生活增添了特别的神圣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北京行旅摄影”于2016年4月10日在京华论坛上编辑发表的《禅房花木深———实拍与丁香结缘的法源寺》这样描述自己到法源寺游历的感受:

  远远看见法源寺静穆,丁香掩映,寺院里有难得一见紫丁香清静幽宁。古朴建筑笼罩在轻烟薄雾中,越发显得典雅脱俗。走近了,亦是心怀崇敬,心似菩提,驻足丁香间,听着诵经中的真言,因果轮回,缘起缘灭,似懂非懂。此时,法源寺的木鱼有节韵地敲起来了,一下一下,仿佛它在遍植丁香的法源寺穿行,仿佛敲在我的心坎上,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禅,我感动了,感动起佛偈上充满禅思的一句,“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惟愿择一处清净地,安放一颗清净心,此生了了。我合拢了手掌,虔诚地叩拜,在佛前,心清如水。[26]

  这种感受可以视为寺庙游历的典型感受,在寺庙里所获得的愉悦感,是其他场所难以媲美的。

  其二,围绕寺庙举行的庙会活动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对于京城居民而言,逛庙会是极富魅力的休闲娱乐方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在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庙会现象再次现身京城。1984年,第一届龙潭庙会热闹开场,拉开了当代北京庙会的大幕,此后北京迅速掀起举办新庙会或恢复传统庙会的热潮。1986年,东城区园林局兴办首届地坛文化庙会,1986年丫髻山碧霞元君庙恢复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十的庙会[27]。1987年白云观恢复春节庙会,更名为“白云观民俗迎春会”。进入90年代以后,兴办庙会的热潮持续升温。一方面,一度中断的传统庙会继续恢复,如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分别于1993年和1999年举办了庙会活动;另一方面,新的庙会大量出现,如玉渊潭西部大庙会、石景山迎春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等等。这些新兴的庙会虽然大多并无寺庙为依托,但仍然以庙会命名,反映了庙会文化传统对北京居民的影响力。到了21世纪,北京的庙会文化继续发展,“北京寺庙观堂是北京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28]一些商业活动场所也纷纷举办庙会。比如2003年,地处中关村的专业数码产品卖场———赛博广场举办了羊年数码庙会,其他如北京东安市场、东方七彩大世界商城、北京隆福大厦、西单商业街也都举办了庙会活动。据统计,2011年,仅春节期间的庙会就多达60余场,12大庙会游客近400万人次。[29]

  习五一曾经概括当代北京庙会文化复兴的历史趋势与时代特征,他认为:“庙会文化中原属于依附地位的商贸、娱乐功能日益增强,而宗教祭祀的魅力日趋减弱,失去昔日的神采。当代庙会再度兴起时,京城百姓已很难体察出宗教的味道。”[30]这种概括基本上是恰当的,只是疏于论证,也因为文章发表于2001年而无力顾及之后庙会发生的新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揭示北京庙会的当代变化。

  首先,从庙会举办时间上看,传统庙会在全年基本都有分布,其中春节和神诞日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当代庙会则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有些复兴的庙会也将时间调整至春节期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岳庙庙会。东岳庙主祀东岳大帝,神诞日为三月廿八日,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东岳庙庙会的时间均在三月,如《帝京景物略》载,“三月廿八日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帝之游所经,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骈观之。帝游聿归,导者取醉松林,晚乃归。”[12]64但当下的东岳庙庙会已挪移到除夕至正月初七之间举办,与国家春节放假办法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吸引更多民众的参与。对神诞日的忽视和向传统大节春节的主动靠近,反映了宗教信仰色彩的淡化和世俗色彩的增强。

  其次,从庙会管理上看,当前更加重视对庙会的经营,建构性色彩浓厚,庙会举办者总是提前设计方案,并据以开展活动。以2012年举办的第23届丫髻山传统文化庙会为例,官方公布的《北京平谷第23届丫髻山传统文化庙会活动方案》中明确说,这次庙会的活动方案是“在综合区里总体要求、以往举办经验以及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的。其宗旨是“平安、养生、幸福、祥和”,主题是“和谐平谷幸福丫髻”,其目的之一为“充分发挥庙会的窗口作用,通过打造亮点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丫髻山,进而带动整个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有效衔接,实现一三产业深度融合”。主题活动包括论道丫髻、特色展卖、民俗活动以及创建优美环境,做文明有礼北京人专场宣传活动等。(1)这与传统庙会更多是处于自发自在的状态颇不相同。也正因此,当代庙会能够更好地反映时代的价值取向与多重诉求。

  再次,从活动内容上看,当代庙会体现了对内容丰富与保持特色的追求。一方面,庙会主办者总是尽量让活动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又力求与其他庙会不同。为了活动丰富和保持特色,强调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运用,延续和营造场所精神,是颇具共性的做法。以致使“庙会活动成为当代京城民俗文化的旗帜”[30]。以地坛庙会为例,该庙会始办于1986年,到2017年已连续举办32届,时间在春节期间,一般从农历旧年年末开始,农历新年年初结束,持续7-10天。地坛庙会内容丰富,对北京民俗文化的展演,是其活动的重要内容。此从表3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在上述诸多活动中,祭地表演格外值得一提。地坛庙会因举办的地点在地坛公园得名,地坛公园即明清时期国家祭地的礼仪场所,将仿清祭地表演作为庙会活动的重头戏,体现了对地坛场所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对地坛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此外,当代庙会在内容方面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当数量的庙会都会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着相关产品到现场,庙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销的重要场所;二是重视对北京以外其他地方民俗文化的采借与展演,庙会成为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一些庙会还特意将外国文化引进来,如北京石景山游乐园春节洋庙会、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都具有鲜明的国际范儿;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重视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相关活动。

表3 第25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活动一览表

  最后,从庙会功能上看,当代庙会的功能更加多样,除了或多或少地延续传统庙会的信仰、商贸、娱乐、社会功能之外,当代庙会还具有教育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功能。一篇来自北京市崇文区科协的文章这样说:“北京龙潭庙会科普游园活动是龙潭庙会的一大亮点,已连续举办了12届。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把宣传现代科技知识融入传统民俗庙会中,为久负盛名的龙潭庙会注入新活力,成为崇文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31]

  尽管存在“同质化严重,与大众需求脱节”“盈利模式单一,商业性突出”“经营粗放,档次不高”等这样那样的问题[32],但毫无疑问,庙会已成为当代北京不容忽视的文化经济现象,是北京的标志文化,对于北京人地方认同感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而在庙会复兴发展的过程中,寺庙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依托它们举办的庙会使北京庙会的总数得以增加;另一方面因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庙会,以寺庙为活动场域的庙会特色突出、根基深厚、活动多样、传统风味浓郁,从而丰富了当代北京庙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当代北京庙会的质量。

  比如妙峰山庙会始于明朝末年,兴盛于清,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庙会期间,“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号称“香火甲于天下”。庙会于20世纪40年代停办,1993年恢复,每年在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间举办,到2017年已连续举办25届。妙峰山庙会最大的特色就是民间花会表演。五虎少林会、中幡会、高跷会、秧歌会、小车会、旱船会以及馒头会、粥会、茶会等传统民间花会朝顶进香、酬山赛会,并进行民间文艺表演。前来表演的花会遵循“车笼自备,茶水不扰”的会规,提倡一秉虔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免费为游人带来精彩的民间技艺表演。“文会”团体,会搭起粥棚、茶棚,蒸起妙峰山特色的福字馒头,前来进香的香客及八方游客可以免费喝福茶、吃福粥,带福还家。

  再如东岳庙会期间活动丰富,包括子时祈福、请红腰带、挂福牌、画福布、绕福树、打金钟、摸铜特、玉马等。“幡鼓齐动十三档”是东岳庙庙会的重头戏,庙会上花会全堂亮相,完整呈现会规和走会全过程。还有东岳大帝巡游、高跷走兽、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天桥中幡、打金钱眼、抢烧头香、抖空竹、捏面人、皮影、京剧表演及传统游艺活动等。这些庙会活动都受到京城居民普遍的欢迎。老猫在发表于2013年2月13日的《初三逛东岳庙庙会》中这样写道:“前几年逛过地坛庙会、陶然亭庙会、厂甸庙会、龙潭湖庙会,今年去哪呢?东岳庙没去过,走,瞧瞧去!”[33]反映了庙会已经走进当代北京百姓的日常生活。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虽然当今人们的宗教信仰普遍淡化,但是不能否认很多人仍然保持着对神灵的信仰,寺庙中举办的庙会,除了和其他庙会一样,用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以及新奇的事物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要,还能够提供其他庙会难以具有的神圣性和精神上的皈依感。总之,庙会已经成为当代北京居民群体活动的重要方式,寺庙中举办的庙会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这大大激发了寺庙的活力,寺庙再度成为北京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空间。

  结语

  寺庙因宗教信仰而建,却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场所,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寺庙都是北京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空间。虽然当下寺庙的休闲娱乐功能相对弱化,但是作为旅游景点和庙会举办的重要场地,仍然在满足民众的休闲娱乐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功能的发挥,使得寺庙走近了大众,与民俗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从而突显了寺庙存在的意义,促进了寺庙在新时代的复兴和重振。

  北京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寺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的北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要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先进文化之都,需要保护好现存的寺庙,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寺庙也要积极融入新的时代,服务于首都建设和民众的美好生活。为北京居民提供更有品味更高质量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空间,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本文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年01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下一条: ·[李扬]"苏联式"建筑与"新北京"的城市形塑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滕晓彤]明代延庆碧霞元君信仰初探·[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