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张贺]民间文学的数字化:再现一个您未可知的民间
  作者:张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4 | 点击数:8933
 

  “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史书上能看到多少人民的声音?能看到多少当时普通人的生活?从史书上找不到的东西,在民间文学里就能找到。”王锦强说,民间口头文学是人民生活、情感最真实的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正因如此,近代以来,民间文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918年2月北京大学便设立了“歌谣征集处”,顾颉刚、刘半农、钟敬文等学者投身于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先后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民间口头文学普查:一次是1957年的民歌调查运动,一次是1984年起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普查编纂工作,一次是2002年启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据统计,这三次普查共调动数十万人进行了200多万次的田野调查,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许多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俗语、谚语、歌谣、史诗等第一次被记录下来,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玛纳斯》就是通过普查发现整理出来的。

  这三次普查,杨亮才都参与了。他说自己跑过全国500多个县,从马车牛车到火车轮船,什么都坐过,曾经步行几天去大山沙漠里采风。

  与古人不同,现代学者在采集民间资料时,要注明讲述人情况,如身份、年龄、性别等,还要记录采集者的身份、记录的时间地点等。杨亮才说,“这些注释非常重要,否则时间一久,后人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诗经》之所以那么难懂,就是因为没有记下当时的材料。”记者在资料室里看到,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采集的藏族民歌,还是80年代收集的上海故事,都标注着讲述人和记录人的详细信息。

  夜晚围坐在篝火旁听老人讲故事是农耕时代常见的景象,但是现代社会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乡的文化生态,民间口头文学会不会因此消失?

  对此,杨亮才说:“只要人们还要开口说话,口头文学就会产生和流传。口头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在他看来,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学,“现在的手机短信,还有老百姓之间流传的段子,都可以算是民间文学,都应该收集整理,供后人研究。”杨亮才说,“很多短信和段子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同时又非常机智幽默,是老百姓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不收集起来,就可惜了。”

  “那黄段子能算吗?”记者问。

  “当然不算。民间文学有低俗的内容,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生活本来如此。这些材料当然不能发表,不过有些也有它的研究价值。”

  杨亮才说,以前的文人看不起民间文学,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家都注意从民间文学里汲取营养。“汪曾祺是我的老领导和同事,他的小说散文写得那么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非常重视民间文学。《沙家浜》的唱词为什么能写得那么漂亮,琅琅上口,生动活泼,那都是来自民间的话。”

  杨亮才说现在自己只关心两件事:一是出版,二是人才。由于销量很小,目前民间文学的作品集和研究著作不易出版。杨亮才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计划全国每个县出一卷,目前只有上海全部出齐。而人才问题就更严重了。“青黄不接啊,现在大学里设置民间文学专业的就不多,学生的基础和知识面也不够。”杨亮才说。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许多大学纷纷将民间文学教研室撤消或合并,民间文学研究逐渐步入低谷。至今,在全国各地社科院的文学所中,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还保留着民间文学室。

  王锦强说,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与之相关的传承人才、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这三类人才也是民间文学保护和研究所急需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29日08: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语言数据库促欧洲人文社科研究
下一条: ·《古籍保护条例》呼之欲出 专家关注实际操作性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毛鑫玥]非遗数字化演绎的实践困境和转型路径
·[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