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
——基于火壶表演的传播实践分析
罗嘉德
(云南师范大学)
摘 要: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既为文化传承带来机遇,也催生“伪非遗”现象的出现。以火壶表演为例,研究发现其通过历史虚构、符号拼贴、媒介放大及社会认同等机制,从外来商业表演被包装为“百年非遗”。具体而言,火壶表演的“非遗化”建构依赖多重叙事策略:虚构湘乡壶天、上饶本土、北方取暖等历史渊源,嫁接武术、太极、传统乐曲等文化符号,并借助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意见领袖传播、传统媒体背书、商业机构营销及受众情感需求等传播生态,最终实现虚假文化身份的集体确认。这一现象暴露了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播中存在的真实性困境。为此,研究提出构建非遗真实性验证工具、完善平台审核机制、加强知识普及等治理策略,以平衡传播效果与文化真实性,推动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伪非遗;数字化传播;火壶表演;非遗真实性;传播生态;治理策略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