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河西宝卷的发展研究
刘明花
(河西学院)
摘 要:宝卷产生于唐宋时期,于明清时普遍受到民众的接受,借鉴融合了变文的演唱方法和体裁。到了宋代,当时的社会统治者并不推崇变文的发展,后遭禁止。后来的民间则出现了变文的替代性文体,即宝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大众的接受度的转换,宝卷逐渐走进民众的视野,2006年5月,由凉州宝卷、张掖宝卷和酒泉宝卷共同组成了名为“河西宝卷”文化形态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类型。在当地民众文化及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于河西宝卷的发展,前辈们认为河西宝卷源自敦煌变文、民间教派、地方曲艺等,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多种说法进行阐释,同时对河西宝卷仪式的传承现状及困境、仪式行剥离与象征性重构、仪式共同体到制度性文本的范式转型等分析。河西宝卷在当地具有凝聚社区力量,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促进地方文化认同等功能。而现代的传承中却面临一定的危机,通过本文的研究,唤起对民间说唱艺术保护的更多血脉。
关键词:河西宝卷;发展研究;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