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陶立璠]中韓端午習俗的比較話題(全文版)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17 | 点击数:13612
 

  三、中韓端午文化的變異和傳承

  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已經被批准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說明民俗文化的傳播是不受國界限制的,也說明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被世界公認,符合聯合國2003年11月3日第32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原則,即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給世界人民文化享受以多樣選擇。

  中國和韓國比鄰,無論是歷史上或現在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都是長期存在的。端午文化的傳播也是如此。因此比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種交流和影響,認識民俗文化傳播和變異規律。

  比較中韓端午文化的異同,「求同存異」是非常必要的,借此可以尋求產生文化變異的原因,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正是文化傳播中的變異形成的。當端午習俗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度傳播時,首先遇到的是對這一文化的心理認同。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的傳播有兩種方式;一是社會動盪,處於非正场☆態下傳播。比如戰爭、災荒、瘟疫流行等原因,迫使一個民族的人群大規模遷徙,在遷徙過程中將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帶到另一個地區,並在那裏生根傳播;另一種是和平時期的傳播。這種傳播往往採取自然引入機制,這種方式可叫做「采借」的方式。「采借」是民俗文化傳播的普遍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采借」是一種和平環境下的民俗傳播。它往往要經歷「關注——采借——改造——植入」幾個環節。以端午文化的傳播為例,韓國端午祭的形成就經歷了如上環節。

  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有著很深厚的淵源關係,歷史上韓國在引入中國曆法的同時就關注了端午習俗在中國的傳承。以農事節令而言,認同農曆五月五日為一個節點,認同中國人對端午文化的一系列解釋,包括端午節物的使用和它的功用。這是端午文化之所以能夠傳入韓國的關鍵,如果這種文化引不起關注,被忽視了,端午文化就不會傳入韓國。也就是說,端午文化對韓國這樣一個農業社會來講,是適用的,可以滿足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因而被采借過來。

  「采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播,它不是被動的全面接受,而是根據韓國民眾的生活和需求做出的選擇。端午作為節日,它的完整形態包括固定的日期、特殊的習俗和儀式。固定的日期:農曆五月初五,特殊的習俗包括節物的使用,如艾草、菖蒲、辟邪物等,儀式主要是祭祀儀式。這些在韓國的古籍記載中都有體現。如洪錫謨《東國歲時記》端午條云:「男女兒童,取菖蒲湯頮面,皆著紅綠新衣,削菖蒲根作簪。或為壽福字,塗胭脂於其耑,遍插頭髻以辟瘟。號端午妝。」又云:「五月五日,天中之節。上得天祿,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銅頭鐵額。赤目赤舌,四百四病,一時消滅。」作者還引用中國古籍對端午習俗做了注釋說明。該《歲時記》還記載了端午采艾葉做打糕,采益母草、豨薟,曬為藥用等。至於祭祀儀式則完全用韓國傳統方式進行,中國古代的端午祭祀主要是祭祀天神,祖先神,而韓國則是祭祀山神。這說明采借中國的端午習俗是有選擇的。

  「采借」不是目的,而是吸收外來文化的手段。在采借的同時,要對所引進的端午習俗進行改造。中國的端午習俗畢竟是中國人創造的文化,它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思想和觀念,從端午習俗形成到現在,延續幾千年,今天中國人過端午還是大都沿襲舊俗,如端午必須是農曆五月初五,節日期間掛艾葉、菖蒲、抹雄黃酒,吃粽子、劃龍舟、貼五毒符、貼鍾馗像等,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節日的主要內容和儀式基本一致。韓國的端午祭在借鑒中國端午節的內容和形式時有了許多變化和取捨,如煮菖蒲湯沐浴的習俗,用艾葉入糕的習俗雖至今還保留著,但已漸漸淡出端午節。端午節在韓國曾十分盛行,流傳地域很廣,但今天我們只能看到在江陵一地的端午祭保留較為完整,它的祭祀儀式是韓國獨有的,而其他地區的端午習俗早已消失。中國的端午節則是全民的節日,而且被作為國家法定節日得到保護。

  在關注、采借、改造的同時,必須將新的端午文化植入韓國傳統文化之中,使其成為韓國文化的一部分得到傳承。韓國的端午祭之所以被批准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就因為它作為韓國文化的代表,體現了韓國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包括了對外來文化的精心的采借和包容。

  --------------------------------------------------------------------------------

  [1]《聞一多全集》(一)三聯書店,1982年。

  [2]江紹原〈端午競渡本意考〉《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说明:该文是提交在台湾召开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2届学术大会”的论文,它的缩写版曾在台湾《国文天地》313期发表(2011),本人的博客也曾转载,现将全文重新刊载于博客空间,立此存照而已。

       (作者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陶立璠]中韩端午习俗的比较话题
下一条: ·[白晓霞]甘青地区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全国先进!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孙亮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