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邓文云]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作者:邓文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10 | 点击数:21578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东南亚瑶族因居住地不同,程度不同地分别受到汉语、越语、泰语、老挝语、缅语等语言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借词来源于上述几种语言,但其语言的音位系统还保持着原有的传统,有较强的稳固性。东南亚瑶族经常迁徙,易地频繁,社会接触面广,因而培养出较强的语言适应能力。东南亚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近几年,泰国瑶族得知中国和美国分别创制了瑶文,但不知选择何种瑶文进行推广为好,尚持观望态度。
东南亚瑶族在文学艺术、服饰文化、手工技艺、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与中国瑶族多有相同之处,但他们移居东南亚各国后,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居住国的民族文化。这样,东南亚瑶族文化既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又显示出开放性和兼容性。
 
三、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的特点
 
瑶族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显著的特点。
1.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传统文化——盘瓠文化。瑶族历史可上溯到秦汉时期,盘瓠神话与瑶族渊源有密切关系。瑶族笃信盘瓠,把他作为本族的祖先、民族英雄、传授生产知识的神,形成了以盘瓠为核心的瑶族古代传统文化——盘瓠文化。盘瓠文化贯穿于瑶族民间的神话、宗教、习俗节日、舞蹈和道德观念中,如盘王节就是瑶族举行祭祀祖先活动的节日,也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几年,一些地方将盘王节列为法定的民族节日,以增强瑶族的内部聚合力。
2.瑶族宗教文化糅合道教和本民族原始宗教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宗教信仰。这个特点在中国云南瑶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各种道教神仙成为瑶族崇拜的对象;道教祭祀活动与瑶族固有的自然崇拜相融合,有世俗性;村社的祭祀活动道教化;男子“度戒仪式”道教化等。但移居东南亚的少部分瑶族改信基督教或佛教,说明迁移的瑶族的宗教信仰已部分本土化。
3.瑶族居住分散,分布面广,但有很强的民族自我意识、寻根意识和认同意识。瑶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中国瑶族散居于南方数省,分布面达一百二十多个县,形成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但不论是居住在中国或是散居在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瑶族,都有民族认同感。即使在乱世荒年,瑶族也曾用《寻亲歌信》寻找失散的同根族人,表现了极强的内聚力。海外瑶族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是中国瑶族,近几年来他们不断到中国寻根。
4.瑶族不仅有丰富的口传史料,还有流传久远的《过山榜》。《过山榜》出现的时间大约在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582年),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瑶族中均有发现,共有一百多种。《过山榜》讲述了瑶族的起源、姓氏由来、祖先迁徙及有关过山耕种的内容。《过山榜》为研究古代瑶族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是揭开古代瑶族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过山榜》自古以来为瑶族所珍藏,是瑶族文化的瑰宝。
5.瑶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瑶族迁徙频繁,他们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各地不同支系的瑶族各有其文化特点。如瑶族语言文化,各国、各地的差异很大。以中国瑶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例,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即勉语)的占50%,属于苗语支(即布努语)的占40%。每种语又有不同方言。不少瑶族人还会讲汉语、壮语、苗语,甚至海南瑶语与云南瑶族语言相通。海外瑶族中有部分人会讲所住国官方语言。此外,各地瑶族的自称、他称以及服饰也有很大差异。
6.瑶族古老的道德规范一直传承至今。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至今仍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道德规范,传统道德中的许多观念一直对瑶族有很大影响。如瑶族的原始平等观念、互相协作观念、非己物不取观念、克己为公观念、讲信用观念等,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重视传统教育,吸收汉文化教育。在中国大陆瑶族中有“丛会”组织,它结合祭社活动,每年在寨老家举行2-4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一年中的大事,并制定社约以约束村民,同时也利用歌谣、故事或读经来进行文化教育。此外,瑶族男子一般都要接受汉文化教育。瑶族的《过山榜》、《寻亲歌信》等重要文献均用汉字书写,对瑶族人学习汉文化也起到一定作用。
8.瑶族整体科技水平落后,这是瑶族文化中的一个负面,也影响了瑶族整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瑶族长期处于频繁迁徙的状态,缺乏科技的积淀,加之瑶族的整体民族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瑶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比如农耕技术,长期以来都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农业水平十分低下。
由于社会的变迁,瑶族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外来文化等的巨大冲击,如何调适、确定瑶族文化在现代世界民族文化中的坐标,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瑶族社会现代化的方向、进程及结果。无疑,对瑶族文化的昨天和今天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瑶族文化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2.黄钰、黄方平:《国际瑶族概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陈斌:《瑶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张加祥、俞培玲:《越南》,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
(本文原载《世界民族》2002年第0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葛岩 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
下一条: ·[马知遥]论“伪非遗”
   相关链接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
·[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
·[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
·[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