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倪钟之]李世瑜先生的宝卷研究
  作者:倪钟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4 | 点击数:8409
 


  元旦下午,忽悉李世瑜先生于4天前(去年12月28日)仙逝,悲痛不已,思绪万千。回顾我与世瑜先生的多年交往,现仅从曲艺史的角度写下这篇他对宝卷的研究,也算是对世瑜先生的怀念吧!

  李世瑜先生1922年生于天津市,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人类学研究生院。毕业后留校为助教。不久平津解放,他便回到天津,先后在教师学院、天津史编纂室及《历史教学》社等部门工作。他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学、方志学、戏曲学、曲艺学等。如在考古学上他踏勘出渤海湾西部三道古海岸线(贝壳堤)及附近的古葬墓群遗址三十余处;在语言学方面,他经过多年考察划出天津方言等语线,创立“天津方言岛”学说;在宗教学方面,他研究的是民间宗教,由此而对其经典宝卷进行研究,成为他终生事业。关于历史学,他说:“我改业历史学之后……而是应用田野工作方法,从社会各方面使用各种手段取得第一手的、活的资料。我给这套方法论命名为‘社会历史学’。”而对民俗学、方志学的研究则主要是与他曾在天津史编纂室工作多年有关。又因为他生长在天津这样的人文环境,自年轻时便对戏曲、曲艺发生浓厚兴趣,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就参加天津广播电台的业余曲艺创作组,曾创作相声《方言论》、快板书《朝鲜的妈妈》等,都为专业演员所演唱,他一直是曲艺场的常客。在上世纪80年代应邀至美国讲学的一年半中,他很快便找到那里的昆曲爱好者,投入了华侨的昆曲演唱行列,直至回国。晚年仍是南开大学昆曲社的组织者,并写过学术论文多篇。在访美期间应邀参加北美中国说唱文艺研究会时,提交论文《相声的写作方法》,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我国最早对宝卷进行研究的是顾颉刚先生,他在1924年至1925年所编的《歌谣周刊》发起的“孟姜女故事”的讨论时,全文刊载了《孟姜仙女宝卷》,并指出“宝卷起源甚古”;1928年郑振铎先生在《佛曲叙录》中介绍了41种佛曲,其中就有宝卷33种(当时称变文、宝卷均为佛曲);向达先生也于1934年发表了《明清之际之宝卷文学与白莲教》,介绍了70种宝卷,但他们都是从俗文学角度切入。李世瑜先生由于年龄关系,起步较晚,则是从民间宗教的角度切入,除了民间宗教的研究方法“民间宗教—宝卷—民间宗教”外,又形成“民间宗教—宝卷—宣卷—曲艺”的另一条道路,他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虽然顾颉刚、郑振铎等先辈在1949年以前对宝卷已经进行了研究,但多是编目或就篇论事,并未作全面的梳理。从1949年至“文革”前对宝卷进行专门研究的在大陆似乎只有李世瑜先生一人孤军奋战。1957年他先在《文学遗产》专辑中发表了《宝卷新研与郑振铎先生商榷》,1959年又发表了《江浙诸省的宣卷》,至196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编目性的《宝卷综录》等,均奠定了今日宝卷研究的基础,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宝卷产生的年代、流变、内容、形式等诸方面问题。在文中,他指出清末民初在南方出现了《十五贯》、《白蛇传》、《琵琶记》等宝卷,“已与京戏、昆曲、时调、开篇并列起来归入曲调游戏类”;随后提出“也可以创造新宝卷来歌颂和反映现代生活”,这显然又不是宗教家的观点,这是因为他还是一位曲艺家所致。

  “文革”后学术界的禁区被冲破,世瑜先生应天津社科院之邀,组建“民间宗教研究中心”,心情十分愉快,又跋山涉水各方寻访,继续对宝卷进行深入的研究。此时全国宝卷研究涌现一批新人,有些人至今已成为老一辈学者,对世瑜先生的研究成果不断有所突破,但又多是在世瑜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世瑜先生在宝卷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2011-01-16

上一条: ·[子安加余子]江绍原与Folklore
下一条: ·王树村:年画一生缘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张润平 李才景]岷州宝卷存目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
·[李贵生]中国宝卷在河西走廊的独特发展·[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
·[郑土有 李亚棋]伊维德河西宝卷英译研究·[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的场域问题研究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
·[陈泳超 陈姵瑄]民间宝卷的身份叙事建构·[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
·[任积泉]“守正创新”是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李婷宜]葫芦与花篮:韩湘子宝卷中的“法宝”意象探赜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