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从江文化绘图:图绘我心
——《<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2010年3月19日10版)报道续
  作者:记者 王珍 实习生 陈玉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30 | 点击数:10776
 

 
 
王晓望(中穿白衣者)在摆鸠村介绍项目。 王晓望供图

《〈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9日10版)

 
  一直对自己身体很有信心的王晓望,在贵州省从江县看到无处不在的山野沟壑,也不免生出挫败感。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与湖南、广西接壤,地无三尺平,交通十分不便。从省会贵阳到从江县城,需要十几个小时车程,从县城到各个村寨几乎没有车辆出入,靠摩托车和少量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连绵起伏的群山阻隔了外人的脚步,也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们在山林之间歌唱,在田间劳作,穿针走线刺绣来装扮自己。如今,这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在外人的眼里,已经成了让人惊叹的文化。而他们身处其中,却并不知道如何珍惜。

  作为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从江文化绘图项目的负责人,王晓望的责任就是要让当地人明白,他们的文化十分可贵,应该好好爱护和保存,尤其是在全球化与商业化浪潮席卷全世界时,不要忘了自己文化的根和魂。

  从江文化绘图项目的来头很大,是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的一个子项目。项目为期3年,将于2011年结束。当地人参与,自己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是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贯推崇的一种文化保护方式,2005至2008年在云南省孟连县勐马寨的初次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次将在从江复制和推广这一模式,从一个村寨推广到一个县,这对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说,既是飞跃,也是挑战。

  王晓望希望,届时会有一本由从江人自己撰写的有关从江文化资源的电子档案问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村民的文化自觉、文化敏感性和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

  “自己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当然好!”

  从江人对王晓望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听说这个从北京来的说着普通话的女人,要他们自己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既惊又喜。在他们的概念中,写字、拍照、摄像、出书都是文化人干的事,自己一介农民,居然也有这样的机会,而且还是写自己的事儿,怎能不激动。

  王晓望记得,有一次,到一个苗族村寨召开“村民选题讨论会”,“刚进村,就觉山上山下欢声雷动,一时竟有些《北京喜讯到苗寨》的气氛。”而讨论会后来就发展成“酒会”,“村民把一脸盆煮好的肉盛在一个个小碗里,倒出自家酿的酒,给来的客人,不断地唱歌敬酒,寨子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之中。”

  经过一年的工作,王晓望已经在从江选定了地方项目负责人和11个定点村寨,其中侗族村寨4个,苗族村寨3个,壮族村寨2个,瑶族和水族村寨各1个。从江5个世居民族均有所体现。

  她在11个定点村寨各选了一名“种子记录员”,他们负责了解项目的宗旨,搭建记录框架和主要的记录工作,此外,还需要组织和动员更多村民加入到项目之中,以“讲述”和“共同记录”的方式参与其中。由于从江5个世居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必须依靠汉语进行,“种子记录员”的条件之一就是具备一定的汉语书写能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04-30

上一条: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下一条: ·[王铭铭]民国民族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
·[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张士闪]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张翠霞]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马丹丹 刘思汝]中产阶层“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