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从江文化绘图:图绘我心
——《<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2010年3月19日10版)报道续
  作者:记者 王珍 实习生 陈玉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30 | 点击数:10771
 

  困难重重的拓荒尝试

  然而,王晓望并非没有烦恼。顶着联合国项目的帽子下到基层,当地人包括政府都以为她是一位“财神”,期待她能给当地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但王晓望的力量很薄弱。事实上,她连自己的交通问题都没法解决,在当地政府要不到车的情况下,她就坐公共交通工具。最夸张的一次,她搭了一辆双排座汽车,只能容纳6个人的驾驶室内,仅后排就挤下了十几个人。

  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困难。在通讯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猛地来到从江山村,大有恍若隔世之感。手机经常没有信号,不用说找村民,连王晓望特意选定的“种子记录员”都联系不上。经历了几次接近崩溃的焦虑以后,她吃一堑,长一智,每次让人多留一个备用电话,在失去联系的时候,还有第二个途径与这个村取得联系。

  让村民理解这个项目也存在一定难度。在项目规划中,自己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工具和手段,目标是要实现当地人自身的文化自觉,提升当地人管理自身文化资源的能力,并且从中摸索出发展经济的途径。

  “我没法跟他们说提升文化自觉,因为当地人听不懂那么虚的名词,他们更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王晓望说。从某种程度来说,商业化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的想法,成为了从江文化绘图项目的最大障碍。

  在技术上,此次记录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影像,而她选定的记录员中,仅有两个人摸过照相机和摄像机。尽管经过了专门的培训,要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技术,还需要一定时日。

  动员村民参与是项目的宗旨,但是在从江,由于居住分散,村民自治的力量十分薄弱,又缺乏强有力的宗教凝聚力,动员工作也很艰难。王晓望不想过多依赖行政力量,也不想让项目变成十几个“种子记录员”的“独角戏”,她在两者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

  “希望会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让项目更好地实施下去,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毕竟这是一项改变民众意识的基础工作,没法一蹴而就。”王晓望说。(□ 本报记者 王珍 实习生 陈玉凤)

 

    【相关链接】


  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

  2008年启动,总项目执行期为3年,总预算为700万美元,在西藏、云南、贵州、青海4个试点省区的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进行。

  文化绘图

  人类学概念,指社区经过讨论,决定本社区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范畴,并由社区对文化资源进行记录、整理和运用。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的原著民社区展开。经过在澳洲、北美洲、非洲和亚洲等众多原著民社区的多年实践,文化绘图已被证实为鼓励社区百姓积极参与社区发展的一个有效工具。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04-30

上一条: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下一条: ·[王铭铭]民国民族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
·[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张士闪]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张翠霞]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马丹丹 刘思汝]中产阶层“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