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8 | 点击数:25673
 

注释:


  [①] 本人曾于2005年夏和2006年春在本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间分别为一个月. 其间曾得到江山市委统战部和民族宗教局、江山市博物馆、礼贤乡村委会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特此致谢.

  [②] 参见江山市人民政府2005年5月30日印的内部资料《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 礼贤城隍庙》.

  [③] 同上.

  [④] 以下有关城隍庙庙会活动的情况均根据村里老人姜洪水和姜贤祥的讲述整理而成.

  [⑤] 过去这一带农村演戏, 往往先敲锣打鼓闹一阵台, 叫“闹台戏”. 等到观众被召集过来了, 就开始演一场“排八仙”, 是较短也较热闹的一出, 之后才上演正本戏.

  [⑥] 有关这一段的排列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有人回忆说, 过去还有城隍爷之外的其他许多“老佛轿”夹在里面.

  [⑦] 参见: 王章录. 礼贤城隍庙故事: 安蓬是娘家[J]. 仙霞, 2008, (1): 61-62. 据整理者本人介绍, 故事的讲述人是已故的礼贤老人姜贤祥.

  [⑧] 参见毛广林编、1997年印的内部资料《忆礼贤城隍庙简史》.

  [⑨] 传说根据的是当地老人姜洪水和姜贤祥的讲述.

(本文刊于《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霄冰空间

上一条: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
下一条: ·[田兆元]让封建迷信一词作古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