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30865
 

  73、76、83、87、88 William A Wilson, 1973, “Herder,Folklore and Romantic Nationalism”, Journalof Popular Culture, 6.

  74 [ 联邦德国] 卡岑巴赫: 《赫尔德传》, 任立译, 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第16—17页; [苏] 阿·符·古留加: 《赫尔德》, 侯鸿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174页。

  77 关于这两部作品的真实性问题, 参阅[美] 阿兰·邓迪斯: 《伪民俗的制造》, 周惠英译, 载《民间66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78 [ 联邦德国] 卡岑巴赫: 《赫尔德传》, 任立译, 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第22- 23页; [苏] 阿·符·古留加: 《赫尔德》, 侯鸿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174页。

  79 [ 美] 阿兰·邓迪斯: 《伪民俗的制造》, 周惠英译, 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80、82 Christa Kamenetsky, 1973, “ The German Folklore Revival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erder's Theory of Naturpoesie”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6.

  81 同注72; [ 苏] 阿·符·古留加: 《赫尔德》, 侯鸿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57—74页。

  84、85 Sammtliche Werke, ed.Bernhard Suphan ( 1877—1913; rpt.Hildesheim, Germany, 1967—1968), IXvols, pp528、530—531. 转引自William A Wilson, 1973, “Herder,folklore and Romantic Nationalism”,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6.

  86 T.Benfey, Geschichte der Sprachwissenschaft und orirentalischen Philologie in Deutschland ( munich,1869) . 转引自William A Wilson, 1973, “Herder,folklore and Romantic Nationalism”, Journal of PopularCulture, 6.

  89 [ 意] 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田时纲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2- 193页。

  90 [ 美] A·O·洛夫乔伊: 《观念史论文集》, 吴相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参见第12- 33页。

  91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下) , 马元德译,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第213页。

  92、93 Giuseppe Cocchiara, 1981, The History of Folklore in Europe, tranlated from Italian by byJohn N.Mcdaniel.ISHI, pp170—172、169。

  94、95、96 Roger D.Abrahams, 1993, “Phantoms of Romantic Nationalism in Folkloristics”, The Journalof American Folklore, Vol.106, No.419 ( Winter, 1993) 3—37.

  ( 刘晓春: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

  (刊于《民俗研究》2007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
下一条: ·[毛春伟]杨慎研究之历史与现状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
·[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
·[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