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2004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刘亚虎、汤晓青、尹虎彬、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30 | 点击数:28722
 

  另外,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儿童文学研究在本年度虽然成果不多,但也有所涉及。马燕《试论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76)西部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虽然处于双重边缘化的位置,但其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等审美特征,不仅使她们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审美风情,构筑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锦贻《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与现代化同步》(77)就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民族性融合着现代性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反映新时代精神土表现出与现代化同步的特点。关于达斡尔族女作家萨那、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满族儿童文学女作家王立春等的研究,都有单篇论文,显示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象多元化的特点。

  3,个案研究与多元方法

  作家与作品的个案研究一向是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除了诸如现代作家满族老舍、端木蕻良、苗族沈从文、蒙古族萧乾以及当代作家如藏族阿来、鄂温克族乌热尔图、回族张承志、仫佬族鬼子都是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的不够作家或者被既往研究者所忽略与遮蔽的作家也逐渐浮出历史水面,如土家族田瑛、回族马瑞麟、马德俊、马瑞芳、侗族潘年英、普米族鲁若迪基、仫佬族潘琦、苗族龙潜、满族牟心海、朱春雨、彝族吉狄马加、蒙古族满都麦、东乡族汪玉良、回族杨世光等都有专文论述。这些评论或者补苴罅漏、摭拾遗阙,或者突破窠臼、另立新解,揭示了一些被边缘化的文学现象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在作家作品研究中比较研究尤显得突出,史安斌《“边界写作”与“第三空间”的构建:扎西达娃和拉什迪的跨文化“对话”》(78)通过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骚动的香巴拉》和“边界写作”的命名者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们》的比较研究,该文运用霍米·芭芭的理论,在主题、体裁和语言上对“边界写作”乃至“第三空间”勾画出一个简要的轮廓。从“边界写作”的主题和美学特征来看,它们都表现出了家国文化和宿主文化之间的冲突、对话与调和的过程。从身份政治的角度说,它们在阶级、种族、性别方面表现出了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种分析和定位无疑为许多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作品树立了一种范型。李光一《20世纪后期中国朝鲜族与汉族文学思潮之关联》(79)以20世纪后期汉族文学思潮和朝鲜族文学思潮之间或紧密或游离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对象,参照韩国文学对中国朝鲜族文学思潮的影响,考察了朝鲜族文学思潮的演变轨迹。如果说上述是在异文化间进行平行或影响比较,彭继媛《共同的忧患不同的构筑——韩少功与孙健忠、蔡测海笔下的湘西世界》(80)则是在同一文化圈内部,汉族与少数民族比较的一个典型。80年代中期,寻根作家韩少功在发表《文学的“根”》之后,创作了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与此同时,湘西少数民族作家孙健忠、蔡测海也创作了不少抒写湘西土地与人民命运的小说。韩少功与孙健忠、蔡测海对民族的忧患意识是相同的,构筑的湘西世界却因立场、目的和经历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该文将从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人物形象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具体的方法论引介和运用上,有的学者将西方理论引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行实践。比如存在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种对社会形成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哲学与文学思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这种剧烈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也在一种固守与叛逆的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他们在现代文明的废墟上从精神的高度重蹈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的主题,力图拯救自己于文明形成的困境中。他们在对现代人生命本体的叩问里,努力追寻并建构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现实世界对于存在、对于自我的探寻,使他们越来越深陷不能认识自己与不能把握社会的困惑之中,于是他们竭力展示人生的荒谬与悲剧,否定人性的崇高。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着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他们以那种独特的艺术视闭反映现实,认识现实并结构着现实。邱艳、涂鸿《生命的质询与精神的救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中的存在主义特征探析》(81)是对此的一个初步探讨。林建华《符号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则发现少数民族文学是符号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少数民族生活、文学中处处都充满着符号学的影子。文章从语言及言语、风俗与礼仪、对歌定情结爱等三个方面去“破译”少数民族生活及文学的符号密码,去探寻少数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原因。

  少数民族文学有着与汉族文学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及现实特征,在商业化、全球化甚嚣尘上的当下,对之进行跨学科视野的文化研究更具有适应性。在20世纪 ,中国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学已发展为两个并置关联的主要类型:口头与书面。进入21世纪 ,这一格局又由于多媒体形式以及网络传播等的出现而再次改变。徐新建《苗族传统:从古歌传唱到剧本制作——〈仰阿瑟〉改编的文化意义》(82)以当代作家伍略对在黔东南流传广泛的苗族古歌“仰阿瑟”的电视改编为例 ,论述苗族文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演变的文化意义。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与理念的借鉴进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种值得提倡的研究理路,不过尚且处于创始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推进。

  总体而言,不同学科的综合,多元方法的介入,身份各异的研究者的参与使得整个2004年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评论的研究呈现出稳中求进的特点,隐然有边缘蔚为大国之势,这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2003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下一条: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俊]新发现的海南郑昌美抄存本《流水庚路簿》研究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尊孔]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劳作时间与情感模式的关系研究
·[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珊珊]两汉时期孔子形象演变研究·[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叶育伦 查群]明清泰山庙产特征研究·[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宇]当代泰山香社及进香习俗研究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丽嘉]边地回响:《盛京时报》所呈现的东北“歌谣运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