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蛇】乙巳年 九月初二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以《射雕英雄传》郭靖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例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1-27 | 点击数:15921
 
 
金庸在写作《射雕英雄传》之前,从未去过蒙古[4],他的蒙古想像是为了给武林英雄郭靖的品格形成营造一个合乎情理的成长环境。并以此与杨康的成长环境形成鲜明对照。也就是说,即使金庸不选择蒙古来作为郭靖英雄品格的生成土壤,而是选择了别的族群,出于结构的需要,金庸一样会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英雄人物的塑造要求,将这一族群想像并描绘成另一个“蒙古”。
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蒙古想像,是在有关蒙古历史传说的基础上,根据金庸自己的审美理想加工改造过的虚拟世界。如果金庸为郭靖选择的生成土壤是另一族群,那么,小说所要更换的只是与这一族群的历史传说相关的具体情节与事例,而金庸自己的审美理想则是不变的。换一种方式来说:具体情节和事例是可更换的,而这些情节和事例所要指向的目标是不变的。
具体到《射雕英雄传》的情节选择,金庸在该书《后记》中说到,他对于成吉思汗及其身边英雄事迹的想像主要源自于一本叫做《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的奇书。该书翻译成现代汉语,即《蒙古秘史》,这是一本“蒙古皇室的秘密典籍,绝不外传,保存在元朝皇宫之中。”(金庸,P1493)《蒙古秘史》是一本采自古代蒙古族口头传说的历史记忆[5],这是一部充满着蒙古人自豪与骄傲的、对于自己民族英雄的历史记忆。它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时期的许多历史与传说。书中突出了成吉思汗的家族历史、成长经历、征战立国等各种传说,记载了蒙古汗国南征并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部分英雄历史。
但是,汉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却是基于受压迫民族的痛苦经历。在东南沿海各地以及内陆部分地区,盛传这样一类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蒙古人与汉族人的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是一组矛盾的对照(对立)文本。这种矛盾同样反映在了《射雕英雄传》一书中。
我们透过金庸的蒙古想像所看到的,正是蒙古族的民间记忆与汉民族的民间记忆之间的矛盾统一。一方面,是成吉思汗气呑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慨;一方面,是成吉思铁蹄之下“成千成万座房屋兀自焚烧,遍地都是尸骇,雪满平野,尽染赤血”(金庸,P1353)的残酷。对前者,金庸表达了他由衷的敬仰与向往;对后者,金庸不能不借着郭靖或丘处机之口,予以谴责和劝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下一条: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当前在线2288人 | 今天访问18916次 总访问242755572次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