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作者:朱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2-28 | 点击数:9972
 
书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作者:朱刚
 
基本信息: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
  ISBN:9787507766264
       
 
 
 

  作者简介:

  朱刚,男,白族,1980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咨委;历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洛德学者,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研究领域包括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口头传统、民族学等,发表论文多篇,著有《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独著)、《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县库拉日克村吾依组调查》(合著)及《西方神话学读本》(合译)等。

  内容提要:

  非遗从一个新概念逐渐演变为民众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话题,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的探索过程。欲更好地理解非遗这一来自国际文化政策领域的意义指涉,就必须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概念框架和术语体系为出发点,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厘清国际非遗保护的话语系统、历史脉络和实施机制。故2003年《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应当成为非遗保护这一跨学科实践的行动指引,进而通过推动各学科围绕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开展学科间对话,在各利益攸关方之间形成协同增效的多元行动方网络和伙伴关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换作出贡献。该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非遗教学中的指导性方法——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和循证方法(evidence-based approach)为凭,主要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的演进轨迹、重要概念及发展趋势展开了系统性的探索。该书的重要特点在于其以《公约》和《操作指南》为依托所搭建的概念体系,辅之以历时维度的事件史参证和互涉证据提供,最终形成以保护为其开展系统研究的出发点,遵循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话语体系,力图阐明国际法之于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影响、作用及意义。相关创见主要反映了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CFS4ICH)十年来的集体努力,作者作为该团队的辩论代表全程参与了2015-2017年间审查机构(Evaluation Body)的工作会议,并经教科文组织认证成为其全球能力建设战略中的一名《公约》培训师。因此,相关研究也具有了一种“亲历现场”的代入感,其中一些细节的考证呈现为证据链环时,更有了一种“来自内部”的视角优势。这对于既有的国内非遗研究格局而言应当是一种有益的话语实践。

       目   录

  序

  第一章  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1

  第二章  文化空间:从时空维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25

  第三章  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49

  第四章  事件考述:以《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为中心67

  第五章  历史钩沉: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的演进线索89

  第六章  政策考察:以审查机构为中心的回顾、分析105

  第七章  重要动向:由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名录转移引发的思考135

  第八章  反思求变:以2003年《公约》名录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155

  第九章  最新进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名录列入机制改革趋势的考察185

  第十章  批判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批判遗产研究211

  参考文献241

  后记265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下一条: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春节申遗成功·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