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从事实清理到学科建设(1995-2019)*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4-09 | 点击数:8079
 

摘要:从1990年代中后期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若干重要变化,从文学事实的清理到学术观念的转型,从回归文学传统的田野研究到学术范畴的重新界定,从注重地方知识的文类辨裁到民间话语的意义传达,从口承与书写的民俗过程到传承与传播的文学接受,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自觉在口头传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研究范式的多重转换。这一时期,资料学建设和研究成果之丰硕、观点和方法之多样、学术队伍之壮大,都当属史无前例。文章仅从整体上梳理学术研究转型过程中知识生产的重组方式,在国家愿景与学术实践的张力之间,以点带面地描摹学科建设的若干标志性成就;进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背景,大致归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化进程的整体面貌和学术取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学建设;大文学观;口传古籍;遗产化进程

作者: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


  正如陈寅恪所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1]因而,我们有必要回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民间文学资料学建设路径,以探查从新世纪走向新时代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展格局及其内在理路。从宏观看,正是随着民间文学集成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有序推进,各民族文学史与文学简况丛书的陆续面世,有更多的民族院校设置少数民族文学专业课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题立项逐年增量,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民俗学[2]、民间文艺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互涉领域的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入,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获得多重激发。

  一、国家愿景:清理家底与资料学建设

  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宏观视野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政府主导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学和史料学建设大致通过以下工作路径得以组织和实施:(1)1950-2005年,主要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写工作;(2)1984年至今,由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主持的民族古籍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3)1979-2009年,由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推进的《中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以下简称“十部集成”),包括1984-2004年开展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通常简称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4)2002-2010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5)2006年至今,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6)2018-2025年,由中国文联总负责、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这一系列工作的陆续开展,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国家愿景,从“民族—国家”的制度诉求、文化治理及政策制定,汲取了前40年积累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来自个人采集或机构组织搜集的民间文学资料也以单本和多卷本形式陆续出版,其体裁之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也令人瞩目。因而,新时期以来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获期,尤其是“55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被记录下来,受到了出版界和学术界的空前重视。”[3]

  “十部集成”以行政区划按省(市、自治区)立卷,经过全国数十万文艺工作者30年的努力,298部省卷(400册,每册100-130万字)、约4.5亿字(含简谱曲谱)的大型系列丛书于2009年10月全部出版。此后,香港、澳门各卷的编纂工作也在陆续展开。就“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而言,共收集民间故事25万则左右,正式出版2万则;以文字方式收集记录民间歌谣约20万首,正式出版10万首;谚语收集出版45万条。[4]因此,这项前无古人的集成工程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乃实至名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学术领域的知识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取向。面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资源富矿,如何钩沉、爬梳、整理和研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数字化、数据化及网络化成为资料学建设和获取利用之间的重要关隘。

  在“十部集成”海量资源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建设的“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该库规划内容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等多个文学艺术门类,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介质,其核心资源来自“十部集成”。目前,已入库核心数据来源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曲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七部集成志书,资源类型以文本为主,兼有图片、乐谱等,资源总量近百万条(文本类86万余条、图片和乐谱类10万余条)[5]。由中国民协实施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对60年来采集的民间文学资料进行了数字化。截至目前,两期工程已形成了11000余册、约18亿字资料,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体裁,其中50%完成数字化转化,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雄厚的资料基础。[6]当前,以上两个资源型数据库项目尚在建设中。

  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来看,涉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项目共有221个,其中涉及资料学建设的课题共23项。一类是数据库建设,共有10项,包括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学遗产数据库;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傣、佤、景颇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学资源数据建设与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语料库的格萨尔史诗语言研究——以《霍岭》为例;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明清民国歌谣整理与研究及电子文献库建设;藏族谚语信息化资源库建设;贵州民族民间故事类型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另一类是资料搜集、整理及研究,共有13项,包括中国古代歌谣整理与研究;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史诗《格萨尔》视觉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贵州彝族神话调查整理与研究;史诗《亚鲁王》的搜集整理研究;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布依族史诗典籍《安王与祖王》珍善本搜集整理研究;藏族神话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川滇地区东巴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遗产旅游与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蒙古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星辰神话综合研究与资料集成;“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源整理工作研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政府行动走向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切实促进资料搜集向资源利用、信息共享和学术创新的转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下一条: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相关链接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米海萍]黄河上游地区多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
·[张柱林]民族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及其限制·[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毛巧晖]民间文学的时代性及其当下意义
·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钟进文]从“民族唱”到“唱民族”:基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考察
·[毛巧晖]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
·[杨树喆]文化整合与中华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杨义:大文学观下的中国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