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陈泳超:《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10-23 | 点击数:9426
 
书名:《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
作者:陈泳超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7月 
  ISBN:9787520366960
       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作者简介:

  陈泳超,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代表性著作有:《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陆瑞英故事歌谣集》《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声教所及》等。

  内容提要:

  《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是以田野回访为主的关于一个乡镇的民歌简史,聚焦于江南一个公认的民歌之乡,在钩沉其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通过专题调查,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该乡镇民歌如何在一系列重大政治思潮中发挥作用、同时自身不断被改造的过程,用以思考民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辨析民歌自身的体用逻辑,希望对“大跃进民歌运动”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当代文学框架中如何对待民间文学等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案例和别样的视角。

  民间文学素来“无史”,一些名为“中国民间文学史”的著作,其实主要是民间文学被动的“记录史”“使用史”和“改造史”,而非主体实践的“生命史”。该书努力为一个民歌乡发掘其并不遥远的现代进程,在呈现历史过程的脉络之余,更希望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从而尝试书写一部以民众自己言说为主的小区域“民歌史”。

  学者推荐:

  ★陈泳超是一位严谨治学、大胆求索、勇于创新的优秀学者。该书为新力作,集中体现着独特的学术追求和人文情怀。

  在书中,他以多次反复田野获得的表演、访谈、歌单及写本等第一手材料,为读者提供了鲜活、扎实的“史料”;在真实可信的史料中探寻出“史迹”,这样的史迹不仅清晰,而且更接近历史真实;更为可喜的是,作者以新理念为指导,对于民间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语境下生命形态的生动性、多元性提出了不少新解,并穿越文献,重现被遮蔽的事实。这样的“史识”,让人对这部“生命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这些理论又摆脱了常有的刻板枯燥,以民众日常鲜活的形态和语言呈现,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本人认为这部小区域“民间文学史”的写作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更可作为一种类型范本,加以推广。

  ——贺学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白茆山歌是吴歌的典型代表,某种程度上成了吴歌的代名词。陈泳超通过对这一典型个案的长期田野调查,结合当地大量稀见的民间文献,以民众言说为主体,围绕“革命”这一关键词,反复探讨民歌发展传承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构了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对总体处于瓶颈阶段的吴歌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

  ——郑土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革命之前的山歌传统——新中国成立前

  第一节  山歌起源
  第二节  耕作或舟行之劳
  第三节  大率多道男女情致而已
  第四节  隔河对山歌

  第二章  革命山歌的一层油花——新中国成立后到“大跃进”

  第一节  歌乡诗海
  第二节  “万人山歌会”的迷思
  第三节  不革命的山歌世界
  第四节  革命与不革命的纠葛

  第三章  当革命成为惯性——“大跃进”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一节  从不革命到反革命
  第二节  两份山歌会歌单:革命的惯性
  第三节  “外头人”的参与和山歌演唱的舞台化
  第四节  淋失的绝响:1976年白茆塘边山歌会

  第四章  从革命走向非遗——改革开放以来

  第一节  从解禁到兴盛
  第二节  非遗时代的民间

  附录一  说白十杯

  附录二  白茆山歌的传承谱系

  附录三  近百年来白茆山歌(故事)传承人小传

  附录四  两份代表性歌单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下一条: ·[日]菅丰:《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王洁]“海门山歌”研究现状及展望·[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
·乡野天籁——“白茆山歌”北京高校行·[姚紫薇]吴文化视野下白茆山歌的民俗文化特质
·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 》·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
·[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覃鉴淇]广西平果县凤梧镇山歌初探
·朱刚:《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戚晓萍]“阿欧怜儿”山歌的地景书写与文化认同
·[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第三届白茆山歌艺术节暨“白茆山歌与民俗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通知
·南康“古文”吸收本土曲调 道出千年民俗往事·刘策奇: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致力者
·[平锋]壮族山歌文化的生境变迁与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贵昌:把山歌传给子孙
·[万建中]客家山歌需要有人作专门的研究·[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
·[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