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通告║ 第二届钟山民俗学青年论坛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30 | 点击数:5412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与指标,民俗文化传承在当代乡村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第二届钟山民俗学青年论坛暨江苏省民间文艺青年论坛,研讨“民俗文化(民间文艺)传承与乡村振兴”。关于此次论坛情况说明如下:

     一、论坛主题

      民俗文化(民间文艺)传承与乡村振兴

      二、活动安排

      时间:2018年6月中旬(暂定)

      地点:南京农业大学

      三、参会要求

      1.本次论坛以论文参会;

      2.投稿电子信箱:924818412@qq.com

      3.截稿日期:2018年5月30日

      4.论文格式为Word文件,每人提交两份论文:一份论文须注明作者姓名、通信地址、联系方式等;一份不得包含任何个人信息。

      5.此次参会论文进行不记名评选

      设置奖项:一等奖3名

                     二等奖5名

      四、其他事项

       1.本次论坛参会人员就餐由由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负责,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2.特别邀请人员长途交通费由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负责;

      3.本次论坛不收取会务费。

      五、会务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康同学 15536880007

      陈同学 13260986523

      马同学 18066077310

      审稿负责人:冯老师(联系方式:15805159008)

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2018年3月27日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通告║ “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邀请函
下一条: ·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
·[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
·[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