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户晓辉]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
  作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9 | 点击数:13332
 

  [71]正如罗仪德所说,“今天的美国民俗学家关注更广泛多样的现象,部分是因为这些现象过去并不存在。”参见[美] 罗仪德、游自荧:《美国公共民俗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国民俗学会理事长Timothy Lloyd(罗仪德)访谈录》,丁玲译,《民俗研究》2013年第6期。

  [72]高丙中:《从民间到公民——民俗学在其中的作用》,《中国民族报》2004年3月19日。

  [73]日本学者神岛二郎认为,folkways是生活经验沉淀而成的行为样式,mores则是从中升华上来的行动基准,王晓葵认为,“对folkways进行选择和调整的是mores”(参见王晓葵:《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第285—286页);萨姆纳指出,“德范也通过传统和惯例表达它们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先是靠神秘的力量加以认可,后来通过理性的反思,发展出它们自己的哲学的和伦理的抽象思想,最后又被提炼成关于真理和是非的‘原理’”(参见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204页);高丙中解释说,“萨姆纳的‘德范’概念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思想方法。德范既是外在的行为模式,又是内在的哲理和伦理,是行为模式与哲理、伦理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0页)。对萨姆纳这些概念的深入讨论,参见吕微:《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上)——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和《中国民俗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74]参见Kristin Kuutma, “Concepts and Contingencies in Heritage Politics”, in Lourdes Arizpe and Cristina Amescua (ed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ringer, 2013, p.8。

  [75]高丙中:《“公民身份”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意义》,《学习时报》2003年9月1日。

  [76]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77]陈勤建:《民俗学者与当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2期。

  [78]参见Laura Pineschi, “Cultural Diversity as a Human Right? General Comment No.21 of the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n Silvia Borelli and Federico Lenzerini (eds.),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rights, Cultural Diversity: New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Law,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2, p.44。

  [79]户晓辉:《从民到公民: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结构转换》,《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和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8期。

  [80]户晓辉:《建构城市特性:瑞士民俗学理论新视角——以托马斯·亨格纳的研究为例》,《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0期摘要转载。

  [81][美]罗伯特•巴龙:《美国公众民俗学:历史、问题和挑战》,黄龙光译,《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

  [82][美]史蒂夫•J.蔡特林:《我是民俗学家而你不是——民俗学实践中泛化与分界的策略对抗》,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72页。

  [83]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84]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85]吕微:《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上)——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和《中国民俗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本文刊于《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引用请务必参考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徐赣丽]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
下一条: ·[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