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晓东]鲧窃息壤神话考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25 | 点击数:23143
 

        三、吴刚伐桂与鲧窃息壤

  一般认为吴刚伐桂的神话起源很晚,较早见于文献是《太平御览》卷四引《安天论》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出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16]237《安天论》是晋代天文学家虞喜(281—356)所写,砍月中桂树的情节似乎起源较晚。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了较为完整的传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16]237学者们以此证明将吴刚认定为月中伐桂之人是在唐代。果真如此吗?

  在古文献中,嫦娥和吴刚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是偷吃了不死药飞升到了月宫,一个是被贬到了月宫砍树。可是在民间,嫦娥和吴刚具有情爱关系,就像嫦娥与蓬蒙,或嫦娥与猪八戒的原型天蓬。以下是一则关于嫦娥和吴刚的民间传说: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因他经常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树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亮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18]137⑨

  另一则流传在三峡地区的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嫦娥与吴刚原来是一对美满夫妻,后因吴刚触犯天条被贬到月宫砍伐修理桂花树,每到月圆之时,嫦娥便遥望广寒宫,祈祷夫妻团聚。嫦娥的真挚之情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遂于八月十五赐予仙药,嫦娥服药后于当夜飘升月宫,与夫君团聚,后被封为月神。于是,每到八月十五,民间家家户户便置供品敬奉月神。家人团聚,拜月、赏月、吃团圆饼、饮桂花酒,庆贺神仙伴侣永不分离,祈求月神保佑家家户户团圆美满。[19]10~11

  这两则故事的搜集时间都是在当代,我们难以判断其产生的时间,神话传说的产生时间与搜集记录时间不是一回事。以往我们在研究中往往受到文献出现时间的影响,以记录时间替代产生时间,其实,记录时间不仅代替不了产生时间,甚至不能完全代表当时的流传状况。因为一个神话在民间的流传有多个版本,各地的异文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被记录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正因为如此,我们绝不能断定以上两则神话一定产生很晚。这两则神话中的人物关系同样符合前文的三角关系图,其关系图如右图。

  因此可以说,吴刚伐桂的神话虽然见于文献比较晚,但它的起源并不一定晚,它有可能是鲧窃息壤故事的变异。原因有二:一是从名字上看,鲧[kuən]与刚[kɑŋ]两者音近。上文已经分析,鲧所属的雷神系列名字都来源于对雷声的模拟,除了鲧,还有共工、蓬蒙、屏封等,“刚”也是一个象声词,与共工很接近,是雷声的记录。二是两者故事结构一致。吴刚与嫦娥相会,疏于职守,这相当于鲧治水失败,吴刚被惩罚砍树,相当于鲧被困在羽山。《天问》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鲧被长期遏制在羽山,这和吴刚被困在月亮上砍树一样。最为关键的是,与吴刚相关的是能自己生长的不死之树桂树,而与鲧相关的是能自动生长的息壤。息壤、不死药、砍了又长的桂树,显然都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羿、尧、舜、禹等人物属于太阳系列,嫦娥、女娲、娥皇、女英等属于月亮系列,而鲧、共工、蓬蒙、吴刚属于雷神系列。月亮系列不仅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还有物化的特点,表现为息壤、不死药、砍了又复原的桂树等。日神、月神、雷神三方的关系以日神和雷神的矛盾为主线,以月神与雷神的关系为辅线。“鲧復生禹”是“鲧覆生禹”的语言讹误,其原型是雨后天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萧放]老人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从《教民榜文》看明太祖基层社会治理方略
下一条: ·[覃德清]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