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尧]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
——──以山西洪洞地区的通天二郎信仰为对象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8 | 点击数:18470
 

  4、张寨

  在张寨以及娥皇女英信仰圈中,各群体对信仰资源并非都如前几例持积极姿态,也有因通天二郎信仰主动攀附而予以接纳的。

  传说为通天二郎丈人家、紧邻卫家坡的张寨,至今仍无通天二郎庙。杨才兴一家是最早扩散冥婚传说的源头。据杨才兴、吴红红夫妇称,通天二郎曾托梦给吴红红说:当年坠亡之后,其家人曾为之与张寨的马氏小姐举行冥婚,但由于招魂的红公鸡半路跑掉了,马小姐的灵魂没能就位,因此希望他们重新举行冥婚仪式来招魂。马小姐还曾亲自现身,告诉其名为马秀英,因生“痨骨挫”(音)病夭。1982年,杨才兴一家按通天二郎神谕指示的线索联络上张寨的马家,郑重地操办了一场冥婚仪式。由于他家的神裔身份,卫家坡人都认可这一说法,成为通天二郎夫人身份诸说中最流行的一种,在附近村落也有较大影响。

  此后,张寨村民将小型的通天二郎牌位供献在该村三教庙的西面角落里。作为娘家人,张寨村民称她“姑姑”,其他村落则要唤“娘娘”[18];但张寨在资源建设方面却迟迟没有进一步发展。据该村的马子、现居三交河村的邱七常说:

  原当先我们在那传口【指马子们通神传话】说建个庙,当时张寨的经济不行,这个事就搁下了。当时张寨的村长有心想建个庙庭,供什么神好呢,马子都上马,你说这个,他说那个,都想提马【指通神传话】,达不成一致,我就在场哩。[19]

  多位马子的意见不一致,背后依然是灵验性的缺失。

  民俗精英呢?笔者目前还未在张寨发现特别突出的人物,而原本与通天二郎关系最密切的马氏家族,尽管被意外地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神裔身份,但这一家人原本就不太热衷于信仰事务,起初拒绝承认,勉强接受后[20]不久却又“随了教”(信基督教),拒绝烧香磕头,与卫家坡的“亲家”也断了来往,更不可能热心该村的庙宇建设了。

  张寨村干部也想利用新获得的神裔身份拓展信仰,致力于村落的整体建设,然而灵验事件、民俗精英都缺失,亲缘关系不够坚定,资金保障又不足,其吸纳并转化外来信仰的各方面条件均未成熟,故而难以成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黎亮]“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下一条: ·[王尧]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相关链接
·[毕雪飞]寄寓神威:日本八幡信仰的多重面相·[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王小萌]煤业兴衰与窑神信仰:京西煤炭资源对地方社会生活的塑造·[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王辉]云冈石窟区域民众信仰口述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