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原]超越“类型”的地方文化
——读《地域的等级》
  作者:张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26 | 点击数:10924
 
 
超越“类型化”的地方研究
 
梁永佳通过研究发生在喜州社区之外的朝圣仪式,来阐释喜州的社会空间问题,这种从社区外部来研究社区内部的民族志方法,正是中国年轻一代的学者在面对一个复杂的文明社会时,对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作出的一种反思性尝试。梁永佳的这种反思,体现了他对前人思想的一种继承,在书中他表示,马凌诺斯基,弗里德曼,利奇,费孝通等人围绕着“文明社会人类学”的那场著名讨论,使他认识到喜州虽小,但绝不仅仅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当面对着一个与外界接触极为密切,并有千年文字史的人群时,西方人类学在非洲、大洋洲等无文字民族的田野工作方法,应该被反思性的借鉴,而不是简单的套用。
在《地域的等级》一书中,所体现的这种对人类学传统方法框架的反思,对于中国人类学自身的发展是必须的。王铭铭在提出“汉语人类学”这一概念时就曾指出,在面对华人多元文化时,汉语人类学应该超越国家疆界,摆脱“民族-国家”框架下本土化研究旨趣所造成的束缚[6]。也就是说,汉语人类学应该通过华人世界的研究,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和表述世界的种种传统知识,从而寻找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体系和知识语境的世界观。因此,在我们传统的知识谱系中,许多关键的概念应该被我们重新认识和体验,比如在我们传统的宇宙观中,关于“无”和“无限”的论述,就足以给我们当代强调类型的社区研究给予一定启发和修正。西方观念中对事物的完整性的认识,受基督教精神的影响,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分离和界限的确认。正如道格拉斯在对《圣经•利未记》的研究中曾指出,神圣性是神的属性。其根本的意义在于“区分”。那么进一步的观念就是神圣被视为完整的和完善的。其根本意义是分离[7]。而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则认为事物的完整性在于一种无限性,所以要打破一切区隔与界限来认识世界。如在《齐物论》中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的就是“齐”而非“分”。这种“反类型”的认知世界方式和思想,在中国许多典籍中有较多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着一套叙述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这其中的智慧和哲理,足以支持我们的研究突破西方知识框架所带来的种种束缚和局限。因此,当代汉语人类学的关怀,不应出自于“改造中国”的诉求,而应是通过人类学的“我”与“非我”的文化研究,达到一种认识论的解放,从而创建汉语人类学的世界观。正如王铭铭指出,“社会人类学的实质,在于文化的超越,而不是文化自我认同的建构。(王铭铭,2000:375)”因此,可以说,梁永佳的从“非”喜州看喜州的方法尝试,以及他对喜州地方文化“和而不同”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的开始,他的工作表明了“汉学人类学”一个可能的前景。
从社会地域崇拜的等级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喜州的这种空间结构具有一种张力和包容性,这为当地社会“和而不同”的复合文化这一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这里面所具有的一种文化并存的智慧,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启发的。翻开大理的历史,他们承受过铁骑杀戮的异族武力征服,经历了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然而这样的历史并没有在喜州引发民族的仇恨,却铸就了当地文化的包容性。也正是这种文化的复合性和包容性,使得喜州的地方文化是一种超越了单一“类型”的文化类型。在面对这种地方文化时,过去那些围绕着当地居民的“族属”与当地文化的“族性”问题的争论,暴露了我们研究视角的种种局限。因此在认识一个“和而不同”的人文世界时,要改变的不仅是民族志的方法,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出现于古代中国哲人的论著之中,更表现在喜州当地人的地方仪式的实践活动中。
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书,是能够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的。正如当我们按照西方“民族-国家”这样的框架,来看待喜州这样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时,我们会在对当地文化进行一种简单的人文类型描述与划分中,失去一个地方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性和完整性。有如那句谒语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因此一个地方是可以作为一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而存在的。所以“汉语人类学”要摆脱当前受制于西方知识框架的困境,其前景在于我们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应该具有一种超越性,学会在一个地方中发现整个世界,而不是在一个地方中只找到一种类型。
读《地域的等级》一书,有一点让我感到可惜,就是作者没有很好的交代当地的回族居民在宗教和文化上与当地白族居民产生了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我猜想,这种关系对于喜州的历史和文化都是关键的,因此《地域的等级》作为一个民族志,为我们展现的仍是一个有限的、类型化的地方,而非一个完整的人文世界。
(原文刊于《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1期,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豆丁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亚辉]无父母的世界?
下一条: ·[吴银玲]“迷信”何为?
   相关链接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秦振文]文史互证:“三言二拍”中的婚俗探析·[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李丽丹]蒙古族ATU613“偷听话”故事:角色、叙事与空间象征
·[柯小杰]地方志视角下的民俗记录与乡情传承·[郭凤尧]民俗场域中女性参与的类型构建及禁忌逻辑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陈姵瑄]江南“祈财类民间宝卷”故事主角的神人属性及其叙事特点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