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
  作者:胡小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2 | 点击数:18197
 
对于体育而言,经常使用人体测量方法。这是体质人类学经典技术。人体测量主要是通过对人体整体或局部进行测量和观察,来探讨人体的特征、类型、变异和发展规律。人体测量包括骨骼测量和观察以及活体测量和观察。骨骼测量和观察多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而活体测量和观察则多用于现代人类的研究。与体育关系更直接的是活体测量和观察。活体测量根据人体的部位,可分为头面部测量和观察及体部测量和观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体测量学还增添了诸如关节活动度测量、皮褶厚度测量、体力测定和生理测定等。
进行活体测量首先必须确定测量项目和找到测点。体质人类学研究所选的测点和测量项目主要以德国人类学家马丁所编著的《人类学教科书》为标准。
头面部有37个常用测点。头面部的观察主要是观察肤色、发色、眼色,以及头型、面型和五官的形态等。体部有38个常用测点。体部的测量值也可以组成不同的指数,用于表示体部的形态特征。有些指数,如李氏体重指数、罗氏指数、体质指数、艾里斯曼身高胸围指数、体型指数等,可以表示一个人的体型特征和体质状态。
体部形态观察主要是观察颈部、胸部、体姿类型、乳房类型、臂部伸展类型、腿部类型等。另外,有时还要观察全身的毛发,包括头发、胡须、眉毛和体毛等的形状和多少。体育人类学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人体测量和观察项目,收集有关的数据和资料。
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的人种或民族,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是一种重要手段,各国都广泛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并有专著。[12]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学中的人体测量的着眼点往往与普通解剖学的形态测量不同,人类学更注重研究人体在功能、时代和地域等各方面的综合变异。因此,体育人类学并不一味采用研究人体标准类型的测量法,也不主张静止地去研究人体常态。用于体育的测量要善于吸收这些成果。对于一个体育测量者来说,在进行活体测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了解研究风俗习惯等文化人类学的知识。体育测量如果不运用人类学的知识,在不同种族的比较中也会产生偏差。
3.3 野外适应 野外工作对个人的承受能力是严峻的考验。人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里感到迷惑,除了伴随孤独感之外,野外工作者还必须不断地忍受不被研究对象认同的压力。人类学家到达野外,首先应注意要同所进行研究的人建立友好关系,同时要解决好自己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以前研究者因为需要调查未开化的原始民族,往往要住在很偏僻和艰苦的地方,必须预先准备足够的自用生活必需品以及应付各种困难。今天,经济全球化使野外考察已不是很艰苦。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在都市与发达地区进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区考察中显得更为重要。
3.4 田野资料分析和跨文化研究 野外资料的分析包括统计分析→探索规律→理论建构。
收集和分析野外资料的目的是理论建构,即对我们关于人类文化的宏观导向进行不断的改进。由于理论和方法都要改进,注意新发现的文化,因此调查就必须使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分析以前被忽视的资料而产生新理论。理论和方法因此而相互依赖,通过互相作用影响到野外考察的手段,最终,形成文化模式。
在分析和研究中,人类学家即使涉及的是一个极其专门化的问题,他们也必须保持一个视野的宽度,也就是说养成在宽广的历史和文化范围内来观察事物的习惯。因为他们要保持人类学研究的特殊视角——整体观和文化相对论。
3.4.1 文化整体观 从整体观出发,所有的实体都有一个超出其各部分总和的存在状态和价值。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原理,整体观的意思是无论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要着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其他各学科的专家为人类学家提供了有关的资料。事实上,对于人类学家来说,经常与人类学以外的专家共同研究。
通过运用整体观点,人类学家就能打破一些封闭的学术禁区,比如打破那种把人文社会科学划分为严格的分支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和经济学的禁区。人类学家可以缩窄他们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范围,但不能缩窄他们的人类学眼光。一颗石球、一副游戏用具、或者是一个古竞技遗址,他们都要从人类文化总体上去把它解释清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
下一条: ·[包和平 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