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丽]电影工业的传统化实践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说起①
  作者:康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1 | 点击数:11296
 

   [⑥] 倪湛舸:《语言·主体·性别——初探巴特勒的知识迷宫》,《消解性别》,[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1月。

  [⑦]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第62-63页,2006年9月。

  [⑧] 西方学界对传统的探讨从17、18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停歇。从试图抛却传统的启蒙主义,希望在传统中寻获民族本真的浪漫主义,到19世纪中后期一系列深受进化论影响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无一例外地都将传统视作一种与现代性相对的完整的文化资源。而备受西学影响的中国民俗学界也大抵对此表示认同。具体内容请参见:[美]理查德·鲍曼:《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杨利慧、安德明译,《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第20-22页。

  [⑨] 《木兰》的副导演班克罗夫特坦言:“我们清楚,我们不会把它拍成一部中国片子,因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有不同的感性和不同的叙事风格。”Kurtti,J. The Art of Mulan, N.Y.Hyperion,1998.P24. Shareem Amy. Mulan’s Big Bag of Tricks. News. Sraits Times,1999-02-14.Kurtti,J. The Art of Mulan, N.Y.Hyperion,1998.P24.

  [⑩] Eriksen, Anne. “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Invented Tradition and Devotional Success”,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 Volume 42, Number 3, September-December 2005, pp. 295-321.

  [11]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导论:发明传统》,第15页,《传统的发明》,[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3月。

  [12]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导论:发明传统》,第2页,《传统的发明》,[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3月。

  [13] Richard Bauman, A World of Other’s Words: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Intertextualit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p147.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2011年第5期
【本文责编:书童】

上一条: ·[周建新]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俗、学者与民俗学研究
下一条: ·[张利群]民间文艺制度的构成及其建构
   相关链接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
·[汪涵颖]从巴蜀竹枝词看成都风俗里的“儒道互济”传统·[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
·[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沈昕 范逸茗 黄琳琳]场景理论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