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丽]电影工业的传统化实践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说起①
  作者:康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1 | 点击数:11294
 

        电影工业的产业模式与利益驱动,促成了迪斯尼动画《木兰》中国传统形制与西方话语内核的结构模式。这个典型的历经了传统化的模式,恰恰印证了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对建构传统的认识,“一切被发明的传统都尽可能地运用历史来作为行动的合法性依据和团体一致的黏合剂”[11]。而且,它们“与过去的这种连续性大多是人为的。”[12] 这种故意为之的行为带来的,通常是特定群体为获取文化主权而“构建当前话语、行为和过去的话语、行为之间关联性的一种创造”[13]。这种创造唤醒的不是古老的遗留物,更多的还是现代化进程中结合传统而重塑的文化认同。

  对于大多数群体而言,传统是隐匿于骨血深处的文化积淀,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不会时刻点醒着人们的关注。然而,一旦遭遇因外力介入而导致传统更迭,却可能激起各种各样的注目:或是用对古老传统的坚守来阻挡新异事物的消解,或是顺从于已被更定了的传统,并将之内化,从而完成传统的重构。无论是意图捍卫本真性的前者,还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后者,实际上都没能脱离“传统”与“现代”的论争语境。若从这一视角回顾本文对迪斯尼动画《木兰》的讨论,就会发现,无论是他者文化对自我传统的改写,还是传统化实践对传统的建构,映射出的实际上都是民俗学在当下语境中对传统与现代关联问题的思考。细言之,便是对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状态、变迁机制与变异模式等问题的考量。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从迪斯尼动画《木兰》说起的,需要学界同仁致力思索的重要命题。

  [①] 本文成果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丛研究》,项目编号:07CZW036。

  [②] 对于迪斯尼的动画《木兰》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其中所凸现的中、美文化的互动。在这些讨论中,认定由于文化差异而使迪斯尼叙事误读了中国传统叙事的见解颇多,如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陈莉莉:《迪斯尼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第6期,2009年12月。周琳玉:《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6期。

  [③] 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木兰>》,《南昌高专学报》,第57页,2009年第5期。

  [④] 自1998年迪斯尼动画《木兰》面世,学界已有很多的相关论述:或从女性主义视角去探讨女性主体对男性权威的结构,或是从东方主义的角度来阐释其中文化殖民的潜在意图。文章数目很多,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⑤] Hortense Powdermaker ,Hollywood, the Dream Factory: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Move-makers. Boston: Little, Brown, 195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2011年第5期
【本文责编:书童】

上一条: ·[周建新]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俗、学者与民俗学研究
下一条: ·[张利群]民间文艺制度的构成及其建构
   相关链接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
·[汪涵颖]从巴蜀竹枝词看成都风俗里的“儒道互济”传统·[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
·[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沈昕 范逸茗 黄琳琳]场景理论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