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辑
——《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作者:记者 冯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10295
 


 

  《歌谣》周刊创刊于1922年12月17日,1925年6月28日停刊,出至第97期;1936年4月4日复刊(第二卷第1期),1937年6月26日停刊,出至第3卷第13期;迄今90周年了。《歌谣》周刊的创刊,不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件大事,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发端的一个标志。《歌谣》周刊发刊词中阐述了搜集歌谣两种目的:学术的和文艺的。胡适为《歌谣》周刊复刊号(1936年4月4日,第二卷第一期)写的复刊词说:“我以为歌谣的收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歌谣》周刊前后两段时间的办刊思想和学术观点,影响着几代从事民间文学搜集研究工作的文人和学者,也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上留下了印迹。在《歌谣》周刊创刊90周年之际,本刊以专栏形式推出民间文学界七人笔谈,就《歌谣》周刊的精神、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等,阐发各自见解。本辑还编发了陈泳超、刘晓路、毛晓平三位所撰文章,以歌谣运动首倡者、中国近代史科学采集民歌第一人刘半农,歌谣周刊发起者、编者之一周作人两位先生在上个世纪搜集和研究的歌谣文本为研究对象,回溯当年“歌谣运动”学术思想。一为纪念,再为重申“歌谣”研究于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史之地位,以飨读者。  ——主持人:《民间文化论坛》记者 冯莉


《歌谣》周刊90周年纪念专辑目录

·七人谈·

高有鹏:民间文学学科的现代传统——歌谣研究这的民众立场与国家意识
陈连山:对《歌谣》周刊两个目的的再评价
陶  阳:《歌谣》周刊的“规矩”要继承
吕  微:民间文学需要统一的学术目的
施爱东:民俗学的“变”
陈建宪:野性的歌谣
王  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专稿·

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
刘晓路:刘半农的绥远采风和《北方民歌集》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统是设计的“金钥匙”
下一条: ·刘魁立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关链接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丽嘉]边地回响:《盛京时报》所呈现的东北“歌谣运动”研究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屈文焜 屈小草]袁复礼:地学家的人文情怀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林旻雯]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李燕]歌谣在《唐探1900》中的叙事功能与文化隐喻研究·[李佳益]民俗学史中的性别维度
·[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范夏苇]浅谈日本的中国宝卷研究
·[崔若男]从“national poetry”汉译看歌谣运动的文化民族主义取向·[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