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毓庆]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
  作者:刘毓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9 | 点击数:38028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
去不断,来无际。
欧阳修《千秋岁》
 
用水来象征愁思的无穷无尽,无法排遣、不可言喻,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此种象征,表面上是源自于个体或文人阶层对作为自然物的水的体认,而其深层则蕴涵着人类无数次的痛苦体验。它的文化根柢,深深地埋植在原始的两性生活之中。当原始怀春的男女,被那无情之水活生生地割裂为两个世界的时候,他们经受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苦。面对浩茫烟波,心中无限悲伤。水悠悠,愁悠悠,缱绻之思,缠绵之恨,便全部化入了茫茫烟水之中。在愁思纷纭的烟波江上,水与内心情感完全一体化了!神话中瑶姬、宓妃、 舜之二妃的“水死”,以及历史上“水死”文化现象,正暗示着:水中凝固着人类情感历程中最痛苦、最伤心的一页。水就是情思!就是悲伤!就是哀怨!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全人类最深沉、最激烈、最无法消解的痛苦,通过水这一意象,获得了最完满的表现。
水边泽畔始自远古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痛苦体验,使水凝定成为一种文化代码。因而水作为愁思的象征,深深地注入到了汉字的形意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中描写悲愁感伤最常用的一个词汇是“悠悠”。如《关雎》写君子思淑女曰“悠哉悠哉”,《终风》写思情人曰“悠悠我思”,《泉水》曰“我心悠悠”,《子衿》曰“悠悠我心”等。历代注家皆曰:“悠,思也”,“悠,忧貌”。至于“悠”何以为思,何以是忧貌,则不能明。其实这是一个特意用水的绵长来表现愁思的汉字。“悠”字从“心”,表示是一种心理状态;从“攸”,攸亦声,《说文》云:“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秦刻石峄山石文攸字如此。”“攸攸”为水流之貌,如《诗经·竹竿》云:“淇水攸攸”,字亦作浟浟、滺滺、悠悠,《毛传》曰“流貌”(25)。“悠”字本意则是表示愁思如流水一样绵长不断的。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悠从攸声,声亦兼义,谓忧思之长也。”“悠悠”时或写作“攸攸”,如《子衿》“悠悠我思”,一本则作“攸攸我思”,则其以水象征愁思之意更明。《诗经·二子乘舟》云:“中心养养”,“养养”为“洋洋”的假借字,《尔雅·释训》云:“洋洋,思也。”邢疏引诗云:“养养犹洋洋矣。”洋洋本为水盛之貌,而用之形容内心忧思,无疑也是一种象征。《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诉述无限忧伤,而以水反比曰:“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泉水》喻卫女日夜思归,而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小牟》写心之失落,而曰“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这无不证实着水为愁思之象征的代码意义。
以上我们所论的只是水作神话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因这个问题长期鲜有问津者,故撰文以就教于方家。
 
注释:
(1)参见陈瑞昌《漫谈古诗词中的“水”》(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2.3)、张瀓《杜甫诗的山水意象》(杜甫研究学刊1992.4)、吴化杰《试论〈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4)、王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中国社会科学1994.4)。
(2)《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1页。
(3)参见(苏)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从乱婚到两合氏族群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性禁忌和原初公社中的两性关系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12)见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29—32、30页。
(5)参见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89页。
(6)(8)(9)(24)《婚姻和家庭的起源》(版本同前)第216、153—154、139、89、122页。
(7)《甲骨学商史论丛续集·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台湾大通书局有限公司出版。
(10)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关于上巳节(三月三日)二三事》中华书局1966年版。
(11)《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47页。
(13)朱云影《人类性生活》引蒲谛科菲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88—90页。
(14)刘玉学《世界礼俗手册》(亚太地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15)《渊鉴类函》卷三十一引。
(16)(21)《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页。
(17)黄川心《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4页。
(18)《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19)《山茶》1883年第4期。
(20)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初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22)(23)《中国的神话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107、110页引。
(25)今本《诗经》作“滺滺”《五经文字》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涣《诗毛氏传疏》等考,字原作“攸攸”。《释文》:滺出作浟。《太平御览》卷六十四引作悠悠。
(本文原载《文艺研究》1996年01期,第88-10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谭志湘]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走向
下一条: ·[任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4月29日)
·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智慧·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
·[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于敏]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