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何俊芳]也论我国民族的语言转用问题
  作者:何俊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7 | 点击数:20829
 

 

内容提要:语言转用是一个民族或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现象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语言文字由于在教育、出版等领域里的使用受到冲击,其功能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我国的语言形势如此发展下去,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将在较短时间内消亡。本文在分析我国语言状况的基础上,认为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语言之间频繁的接触和激烈的竞争,使一直属于弱势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使用人口较少而又无文字的民族语言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中一些最终要实现语言的转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发生大面积的语言转用;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将长期稳定地使用本民族语言或双语。文章还分析了在短期内我国不会发生大面积语言转用的若干原因。

1987年,戴庆厦、王远新两位先生发表了《论我国民族的语言转用问题》一文,(注:《语文建设》1987年第4期。)对我国民族的语言转用类型、导致语言转用的社会历史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由于受当时资料的限制,他们在文中未能提供我国民族语言状况(包括语言转用情况)的具体数字。1988年开始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项目《中国语言文字》的完成,为我们展现我国的语言状况并从其他角度论述语言转用问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本文试图在分析这些语言状况资料的基础上,论证我国民族语言的发展前景,并藉以扭转目前人们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悲观失望的态度和对新形势下民族语文地位、作用的偏误认识。
 
 
语言转用(language shift,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替换”),是一个民族或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是不同语言之间功能竞争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各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特点是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现象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些民族语文由于在教育、出版等领域里的使用受到冲击,其功能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民族语文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怀疑,对民族语文的前景悲观失望,认为我国的语言形势如此发展下去,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将在短期内消亡。(注:如杜玉亭在《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论略》(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基诺语可能在30年内消亡。类似的观点,不一而足。)那么,我国的语言状况究竟如何?我国绝大多数民族语言是否会在短期内消亡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中国的语言状况(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4卷第1、2册(拉瓦尔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下文引用的有关语言状况的数据也源于此书。表中数据是该书作者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1982年人口资料推算的。原书未包括回族、高山族、俄罗斯族。)
 
民族   操本民族语单语    占本族总    本民族操双语
       的总人数     人口的%      的总人数
汉族    935,497,346     99.87      1,177,598
维吾尔族   5,931,417     99.46       26.887
壮族     5,659,896     42.29      7,323,190
藏族     3,158,504     82.08       538.106
彝族     3,007,454     55.15      2,064,329
苗族     2,756,289     54.89      1,243,711
蒙古族    1,707,583     50.06      1,023,380
朝鲜族     974,207     55.19       787,997
哈萨克族    815,244     89.83       92,302
布依族     774,158     36.53      1,154,446
侗族      725,331     50.85       384,989
哈尼族     649,024     61.29       408,782
瑶族      539,836     38.23       447,180
傣族      483,168     57.55       316,628
白族      414,891     36.64       615,333
傈僳族     384,058     79.70       96.826
黎族      261.001     29.42       486,111
拉祜族     202,277     66.48       89.981
佤族      198,466     66.46       83.489
水族      166,522     58.05       103,166
纳西族     110,465     43.91       131,127
东乡族     96,135     34.39       149,388
景颇族     60,979     65.59       31,977
土家族     50,396      1.78       149,604
柯尔克孜族   37,987     33.50       66,264
布朗族     36,106     61.75       17,215
仫佬族     35,122     38.87       55,23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郭淑云]“萨满”词源与词义考析
下一条: ·[王天锐]试论蜡染艺术的稻作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岩温宰香]坝老傣村人生仪礼中的礼物流动:礼俗秩序与人格建构的民族志研究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孙岩 Любов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Одзял]“石化”意象的文化隐喻: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族博隆湖传说中“人-石转化”的人类学解读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
·[邱月]重彰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葩丽扎提·阿地里]阿尔泰语系民族“ATU315A型”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与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