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演述与回应: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口头文本动态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演述人、受众与程式传统的三方协商视角
包海青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
摘 要: 以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的创编、传播及接受为主线,本文深入剖析了文本生成过程中演述人、民歌主人公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主张叙事民歌文本的创编—传播—接受全过程,实则是在演述人与受众之间的交谈与互动中,通过集体协作得以实现的。首先,众多民歌文本的初创与杰出演述人紧密相关,正是这些才华横溢的演述者,以其独特的创编才能,孕育了诸多叙事民歌文本的原始形态。这一过程凸显了个体性在集体创编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集体性对个体创编的滋养与反馈。其次,在民歌异文的演述和生成过程中,杰出演述人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勇于改编,敢于创新,使得叙事民歌文本呈现出多样化的异文形态,并赋予了这些文本以持久的生命力。这一环节进一步彰显了演述人个体性在文本传承与变异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集体性对个体改编行为的接纳与融合。最后,在演述人、民歌文本与受众构成的三角形关系中,受众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反应者,更是民歌文本生产过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能动力量。一部民歌的活态传承,若无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将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受众的传递过程以及受众与演述人的互动过程,民歌文本才能被纳入一个开放的、连续性变化的民歌文化生态循环系统中。这一环节深刻揭示了受众在民歌传承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集体性与个体性在民歌文化传承中的辩证关系与互动机制。
关键词: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民间演述人;受众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