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年味之变
  作者:记者 彭训文   摄影/图:邓龙华 邹惟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8 | 点击数:5424
 

春节期间,江西省万载县举行“民俗大戏迎新春”展示活动。图为当地群众在表演舞狮。

一月三十一日,北京市民在龙潭庙会上观看民俗传统花会表演。

  1月26日清晨(农历丙申年腊月二十九),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迓驾村苗寨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63岁的麻顺福和老伴特意起了个大早,在贵阳工作的儿子、儿媳这天要带着孙子回来。老两口烧了一大锅热水,等着村里帮忙杀年猪的小伙上门。“呜——呜”,养了一年的猪发出声声嚎叫,和着受惊醒来的夜宿山鸟声,绕山溪流声,一同回荡在这黔东苗寨里。

  这是腊月里中国乡村的一处寻常景象。按照传统习俗,从1月28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初一)到2月11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十五),中国人迎来了传统的新春佳节。在这段时间里,亿万中国人都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拜年、祭祖、访友……

  然而,随着中国逐步由乡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逐渐消失,很多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1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以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那么,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怎样的文化基因?人们常说的“年味儿”究竟有哪些变化?如何使春节更加现代化?本报记者春节期间就此走访了一些普通家庭、采访了相关民俗学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6日第05版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年俗考:近代日本为何舍弃了农历新年?
下一条: ·[刘晓峰]对家的眷恋让年味常浓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