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田仲一成:《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
  作者:[日] 田仲一成   译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1 | 点击数:11440
 


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朝戈金 主编)

[日] 田仲一成 著  吴真 校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1
版 次:1
页 数:280
字 数:31700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ISBN: 9787516116418

 

内容简介:
  该著以《琵琶记》与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以及南戏化的《西厢记》为对象,分析明清时期各地方剧本的文本流传、变异与社会性质。通过比对各地版本的唱词与宾白,可以发现吴本出现于明代前期,夹带方言,表现素朴,应是江南乡村演剧的古本;与此相反,南京或杭州刊行的京本是适用于宗族家堂演出的雅本;闽本处于从乡村到宗族的过渡阶段;徽本歌词保留了古本原貌,但增补大量通俗宾白,是供下层小民享用的市场俗本;弋阳本属于同类俗本,但稍微雅化,可说是江南普及本。总的来说,明代前期乡村戏台演出的古本发展到明代中期,以闽本为节点分化为两种,一是宗族家堂享用的高级京本,一是市场戏台演出的下级徽本,这反映出明代嘉靖以后的社会变革。


作者简介:
  田仲一成,1932生,文学博士,先后任职于熊本大学法文学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金泽大学文学部、东洋文库。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东洋文库理事兼图书部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戏剧史。主要著作有《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中国宗族与戏剧》、《中国乡村祭祀研究》、《中国巫系戏剧研究》、《中国地方戏曲研究》、《中国戏剧史》、《明清的戏曲》。


目录

导读 南戏发展的背景——以徽州为例
引言 明清徽州社会的祭祀戏剧
第一节 乡村戏剧的基础
第二节 宗族戏剧的分化
第三节 市场戏剧的展开
第四节 小结
第一章 《琵琶记》剧本的分化与流传
引言 作品、上演记录、剧本等概述
第一节 乡村剧本(古本)的性质
第二节 宗族剧本(闽本、京本)的性质
第三节 市场剧本(徽本、弋阳腔本)的性质
第四节 地方戏剧本(弋阳腔本)的展开
第五节 徽弋调剧本的传播——潮州出土明本《琵琶记》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荆钗记》剧本的分化与流传
引言 作品、上演记录、剧本等概述
第一节 乡村剧本(古本)的性质
第二节 宗族剧本(闽本、京本)的性质
第三节 市场剧本(徽本)的性质
第四节 地方剧本(弋阳腔本)的形成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白兔记》剧本的分化与流传
引言 作品、上演记录及剧本概述
第一节 古本到京本的变迁
第二节 清代吴越曲本中的成化本宾白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拜月亭记》剧本的分化与流传
引言 作品、上演记录及剧本概述
第一节 古本到闽本、京本的变迁
第二节 闽本到徽本、弋阳腔的变迁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杀狗记》剧本的分化与流传
引言 作品、上演记录、剧本等概述
第一节 从古本到闽本、京本的变迁
第二节 从古本到徽本、弋阳腔本的变迁
第三节 小结
结章 中国戏剧史的共时论
附录 南戏化北《西厢记》剧本的分化与流传
引言 作品、上演记录、剧本等概述
第一节 乡村剧本(古本)的性质
第二节 宗族剧本(闽本、京本)的性质
第三节 拟古本到折中京本的变迁
第四节 市场剧本(徽本、弋阳腔本)的性质
第五节 小结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斯特伦斯基:《20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卡西尔,伊利亚德,列维─施特劳斯与马林诺夫斯基》
下一条: ·[贝弗莉·斯道基]现代性节日:选美、性别与民族主义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波 孙艳艳]乡村振兴中的主体离村与精准返乡·[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
·[张磊]生活的道义:乡村社会权力实践中的理势关系·[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
·[吴贵琴 喻雨田]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
·[罗帆]抖音 APP 在乡村老年群体中的使用实践与社会影响·[刘鑫]传播学视角下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民俗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林德山]媒介、景观与体验:乡村旅游短视频传播的再审视
·[焦雅馨]晋南乡村龙王信俗的文化认同研究·[何志清]客家古祠堂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探析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高忠严]从《郝星久日记》看抗战初期乡村知识分子的民俗生活及个体认知
·[冯晶 卫才华]“太行文化人座谈会”的乡村社会改造与文艺实践·[封志超]以民俗信仰理解“家”:苏中地区乡村家庭日常生活的精神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