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中国民俗学》(第一辑)出版
  作者:《中国民俗学》辑刊编委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7 | 点击数:7607
 

主编:朝戈金 执行主编:叶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研究辑刊”·

 

《中国民俗学》
  (第一辑)
 

      目 录
 

  朝戈金:发刊词
 

  【特别发表】
  刘魁立: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
 

  【民间叙事研究】
  陈泳超: 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
                  ──以洪洞县 “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
  朝戈金 约翰·弗里:解析蒙古史诗传统的五个维度:诗章/典型场景/诗行/程式/语域
  巴莫曲布嫫:史诗的文本形态与异文研究的问题取向:以“勒俄”的语义学解诂为主线
  施爱东:圣母故事的经验化讲述──粤西冼夫人信仰的书写传统与口头传统
  高荷红:传承中的满族说部
 

  【民间信仰研究】
  彭 牧: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郑筱筠:浙江温州拜经仪式的时间制度
  陈进国:明代朝鲜使臣眼中的妈祖信仰──以《燕行录》为中心
  叶 涛: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
 

  【学术反思】
  吕 微: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上)──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
  户晓辉:赫尔德与“(人)民”概念的再认识
 

  【会议传真】
  吴秀杰:民俗学和人类学相距究竟有多远?
  Hermann Bausinger(赫尔曼·鲍辛格):透过民俗学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Chris Hann(科瑞斯·汉):人类学的多元时间性及其在中东欧的未来
 

  【海外经验】
  朱 刚: 新民俗学之后?──2010年国际民俗学者组织暑期学校巡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辑刊编委会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推出首批成果
下一条: ·[傅璇琮]第一部华北地区文献总汇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