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柯杨]飞鸿远去 浩气长存
——读安德明博士的《钟敬文传》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1 | 点击数:4804
 

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0311月,出版了由安德明博士撰写的《飞鸿遗影——钟敬文传》,作为敬文师学生之一的我,读来倍感亲切。

这是一本附有大量照片的传记。它形象地展现了先生近百年的人生历程,让读者对他如何从一个广东海丰公平镇的“小才子”成长为一个国家级的大学者,有了许多感性的认知与体察。照片是历史瞬间的定格,是人生旅途的印记,透过这一张张很少有人知道的照片的披露,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出主人公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他那辛劳一生的奋进轨迹。

这是一本引用了敬文师大量诗歌作品的传记。先生生前曾说:“我死了以后,我的墓碑上要写上‘诗人钟敬文之墓’,有这几个字就够了!”这种自我评价与定位,深刻表达了先生的人生哲学与取向。先生早在1943年就透露出了自己的心声:“(诗)在我个人心灵的历史上,她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因素,甚至于是一种支配的力量。诗,许多年来,她是和我的生命绞缠在一起的。”他还说:诗歌“锻炼了我的智慧,开拓了我的思想和感情的境地。她教我怎样地观看人生和尊重人生。她教我怎样理会自然和赏鉴自然。她教我爱,教我恨,教我忍耐,教我梦想……”。正由于长期吟诗、大量写诗。便造就了敬文师豁达的诗人气质和纯真、善良的处世心态,甚至显出某种极其可贵的童稚情趣。他以文章说理,以诗歌抒情,使我们几代学生群体,无不受到他那完美人格的薰陶。如今重温传记中所引用的敬文师的许多诗作,仍然被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这是一本摘录了先生与作者师生之间部分谈话记录的传记。我始终认为,在日常谈话中流露出来的具有闪光智慧的片言只语,其价值绝不亚于高质量的长篇宏论,它恰如蜂蜜,堪比醇酒,是思想的火花,哲理的精粹,最能展现谈话人学养的深度,也最能启迪闻者的思路。比如,书中所述先生对孟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的发挥;在学术理论研究上对“学习、凭借”和“创造、发明”的辨证理解和对“学贵自得”的高度重视,以及他的口头禅“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挂心”等等,都是他学术生涯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成为学生们的典范与楷模。

这是一本引用了许多教育、学术、文艺界知名人士对敬文师客观评语的传记。王蒙说:“钟老是一个纯真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启功称他为“伟大的书呆子”。季羡林、郁风等称赞他是“笃守善道,长授新知,不知疲倦,自立立人”的榜样。日本学者小岛璎礼写道:“我看钟先生的学问的时候,总觉得那是一个向别人敞开的、有修养的世界。这是民主的品质。”前苏联学者费德林则将先生比喻为一个毕生不知疲倦地拉着绷得很紧的纤绳的纤夫。这一切,都能在读者脑海里树立起一个令人崇敬的、立体的、活生生的学者的形象。

先生逝矣!如飞鸿远去,消失在那极目云天之外。但先生的事业和他的人格的响力却是永存的。我多么希望青年学人们能通过这部传记的阅读,从中得到启迪和奋进的力量!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杨]认识陇东乡土社会的一本好书
下一条: ·[柯杨]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
   相关链接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
·[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
·[安德明]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安德明]以社区参与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德明]民俗学何以朝向当下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涵义、多样性及其与政府力量的关系·[安德明]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
·[安德明]乡愁的民俗学解读:卷首语·卡舒巴 安德明:从“民俗学”到“欧洲民族学”: 研究对象与理论视角的转换
·[安德明]“农民”刘锡诚·[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为个案
·[安德明]2011年度民间文学研究综述·[安德明 杨利慧]30年来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安德明 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安德明]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
·[沃尔夫冈·卡舒巴 安德明]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安德明 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