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贾芝访谈录]我是草根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学部荣誉学部委员贾芝先生访谈录
  作者:金茂年 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2 | 点击数:14050
 

 
被访谈者:贾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学部荣誉学部委员
资料提供者:金茂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
访谈学者:尹虎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博士、研究员
访谈时间:2007年4月8日下午13:30-17:30
访谈地点:朝阳区西坝河北里17号楼贾芝寓所
撰稿人:金茂年、尹虎彬

[摘要]贾芝先生生于1913年12月,山西襄汾县人。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学部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荣誉主席。贾芝先生从事文艺事业将近70年,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硕果仅存的世纪人。200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青年学者与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学习交谈”活动 。我作为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晚辈,与贾老相识已经有10多年了。他“默默无闻、埋头工作”,把中国民间文艺事业视为自己生命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对研究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贾老无疑是一座活的博物馆。这次访谈工作的完成,归功于贾芝先生的夫人金茂年女士的热心帮助,她提供了很多珍贵资料。以下为访谈纪要。


    访谈者:贾老,古人说“仁者寿”,您是深受人们爱戴的一位世纪老人。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您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更重要的是您的人格魅力,您的平民意识,特别是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当年在延安艾青称您为“播谷鸟诗人”,这之前在1933年您与谭子豪、朱锡侯、周麟、沈毅5位诗人组成“泉社”,1934年你们还合集出版了《剪影集》作为纪念。1935年您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水磨集》。您还参加了以北大学生为主组织的学生诗社,在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诗作。您这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和头衔,您是否也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诗人呢?
    贾芝:我从中学时期就热心诗歌创作。长大后在伯父的资助下,我到北平中法大学读书,大学期间是我诗歌创作的活跃时期。我最崇拜法国印象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写的诗大都是校园中的苦闷、哀怨和朦胧的爱情。1936年,我在戴望舒先生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鸟》 ,找到了呕心沥血、飞鸣不已的神圣职责。
    访谈者:贾老,早在您热心创作诗歌之前,在青少年求学时代就开始接受了当时的进步思想。所以,您从一个文学青年后来投身革命,从事民间文艺事业,这些都要从的您的求学时代开始讲起吧?
    贾芝:我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开始读私塾,1929年小学毕业,后到太原成成中学读书,在那里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成成中学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教育思想比较进步。1932年我只身来到北平,考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开始信仰马列主义。1935年入北平中法大学社会科学系,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36年我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那时,我已经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的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了。1937年我回乡探亲,因为发生了芦沟桥事变而不能返回北平,只好借读于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经济系。我在先后就读的中法大学和西北联大期间,都有共产党员授课,这使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较深的理解和信仰,渴望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
    访谈者:我知道您是一位诗人,是“民间文学之子”,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践行者。可是作为一个学者,您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是草根学者”,这跟您个人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背景有什么关系吗?
    贾芝:民间文学是草根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的自然就是草根学者了。何况我从小长在农村,印象最深的是在父亲劳作的麦地里捉蝴蝶。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那是从延安开始的。1938年,我放弃了留学法国,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在抗日战争最严峻、最艰苦的陕北高原的山山茆茆。我搜集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写农民、写工人的新诗,如《牺牲》、《抗日骑兵队》、《织羊毛毯的小零工》、《春天来到陕甘宁边区的土地》等等。从创作到生活,我彻底摈弃了在北平时的浪漫情怀与“绅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跌断腿的眼镜用线线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那窑洞墙上挂的一把意大利小提琴了。
    访谈者:您生活很简朴,工作上要求高,生活上要求低;地位变了,仍然保持着简朴的本色,这是人民对您的最高评价。您还记得关于您的那句略带调侃的顺口溜吗?
    贾芝:怎么不记得。我一直就是这样,几十年依然故我。1980年代,我身穿破旧的中山装,斜挎着背包,像赶场一样奔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两个单位的学术或党组会议上,同事们看到我匆忙狼狈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我倒不介意,还挺开心,丝毫没有一些人说到这句话时那种埋怨待遇低、不受重用的酸溜溜的感觉。
访谈者:提到“学者”这个字眼,人们容易把它与学术象牙塔,高墙耸立的庙堂和高雅的学问联想到一起。可是,您这一辈子始终与老百姓的生活、与民众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您没有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您当初是学法文的大学生,却一辈子研究中国本土的学问,您又把中国的本土学问介绍给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我们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那么,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学问和工作呢?
    贾芝:最近,我应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翻看几十年写的文章,与诸位学者大家相比,可谓寥寥,结集成书的就更少了,只有三本不同时期的论文集分别于1963年、1981年、1996年出版。反省自己,与其说我是一名学者,不如说我是一个民间文学工作者——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执行实践者。我一生致力于三个对接:学者与民众的对接,书斋与田野的对接,民族与世界的对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2008-07-15

上一条: ·保护古村镇与建设新农村
下一条: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意向方式: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吕微研究员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侯仰军 林继富]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
·[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修订版)》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毛巧晖]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