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刘智英]行走在田野中的智慧——走进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作者:刘智英 刘佳 刘垚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1 | 点击数:4239
 

·《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为了更好地了解铜钱牌规则,作者参与体验铜钱牌文化。 刘佳 摄

采风团队在拍摄霉鱼的制作过程。 刘垚瑶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岩下村和河阳村的文化都是浸淫在传统江浙乡土里成长起来的话,江西的流坑村与这两个村在文化景观上则有许多不同,连村民的嗓门都明显大了几个分贝。同时,饮食方面偏辣,流坑村最出名的就是霉豆腐和霉鱼,这无辣不欢的偏好,让不喜吃辣的我有些许的不适应。

      让人不适应的还有,流坑村在“千古第一村”的盛名下,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却名不符实,这里充满嘈杂,疏于管理。第一天,我们以散步的形式提前参观了流坑村,村中土路、石路上却到处是牛粪、鸡粪、鸭粪,我们像走八卦阵的武林高手左右腾挪,躲避着各种牲畜的粪便。除此之外,路上到处都是野狗。诚然,在岩下村也有野狗,但在流坑村,能看到人的地方就能看到狗,虽然村民一再强调这个村的狗不咬人,但是,满眼的狗想必也不是很美观吧。

      在流坑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铜钱牌的采访。我在完全听不懂奶奶说的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边比划,边参与,虽然比划的过程中我因为着急出汗了,但是最终得知规则的欣喜冲淡了之前的焦急。铜钱牌的打法类似于目前的传统麻将打法,需要碰对,最终谁手中的铜钱牌全部配对成功,那么这个人就算是赢了。在奶奶们洗牌、摸牌、打牌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个村落以前的人们三五成群、促膝而坐玩牌的情景,乡土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虽然我不是该村的村民,但是我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乡情。

      同时,我从奶奶们对打牌的热爱程度中,知道文化是有记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和奶奶们合影后,我们了解到会玩这个的人如今越来越少,村中的年轻人都不会玩了,铜钱牌已经逐渐走向了尽头。但是,流坑村除了之前所说的映入眼帘的粪便和野狗外,另一个常态的现象是在朝朝街、店铺内、房间里、庭院外都是打扑克、搓麻将、玩牌九的村民,这似乎成了本村的文化名片,在笔者待在流坑村的这段时间内,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打牌的活动。这似乎与早期的铜钱牌文化记忆不谋而合。扎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其原有的文化记忆内核会逐渐发生改变。只要老百姓足够喜爱,就能加强其文化内核的牵引与束规,保留传统文化最本真的部分。

      流坑村的铜钱牌在历史中逐渐变成了纸牌文化,我产生了困惑,为什么流坑村在新农村建设下出现的纸牌文化,在形式改变后,得以保留了其文化内核,成为了新的村落文化景观,然而其它文化景观却行将就木,如流坑村的小吹会、傩舞表演等。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它景观所依托的传统已经走入暮年,形式大大缩水,小吹会依托的红白喜事逐渐改变,而傩舞的娱神功能也早已不复存在。纸牌文化依托的旁支文化则基本没有,仅仅靠几人玩耍,极易上手,因此得以流传。

      追根到底,民众喜欢娱乐的本性没有改变,只是有些传统文化适应性强,文化独立性强,不需要特定的能力就可以掌握,文化辐射度也高,因此,能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新的形式存活下来,而且存活得还很好。而不具备这些文化特质的其它传统文化,如何能在原始功能丧失的情况下,不改变这些的技艺本质而传承下去。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在田野深入访谈中,我们多次向村里安排的人询问村规民约以及相关的资料,村中代表一直推诿,而且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最后我们决定采用一个扮演红脸,一个扮演白脸的方式,结果第二天我们需要的资料村中代表都给找到了。说实话,事后我有点不好意思,看到村中董光凤叔叔不辞辛劳地领着我们去拜访村中的能人,看到他略显佝偻的背,我只能在心中对他表示歉意,因为我的初衷是希望尽早搜集到资料。

      田野除了收获到智慧,还有一些小感动。田野的烈日把我们晒成小黑人,因为走访地点离我们的住所路途遥远,返程中遇到村中小朋友,一番询问后,小朋友的家人爽快地答应送我们回到住处。村民的淳朴与善良,化成满满的感动,一直温暖着我们。

      最后,如若不考虑我们研究者的身份,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个村,来回接送我们的司机大哥恰当地诠释了我们的心情,他说来流坑的游客,来过一次,再也不想来了。这真是一点没错。我十分困惑,既然村中大力发展旅游,为何村中相应的基础设施没有跟进,为什么相应的规划没有先行,为什么只在村口很远的地方有一所旅馆,而且布满了蚊虫,充满了异味,为什么村外盖起了高高的新房,让村民搬过去,村民却并不买账,这里的症结出在哪个环节?因为时间的短暂,我们不得而知。

      总体来看,流坑村虽然相较于其它两个村大气,但是大而无当,大而无序。这些都是我通过观察体验后,得出的一些感受与疑问,希望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之道,希望在田野前行中收获更多的智慧。

      作者简介:刘智英,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第1987期(2017年10月19日) - 第04版:副刊)

(本专栏投稿邮箱:1178718234@qq.com)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陈趣联]古镇开发的喜与忧
下一条: ·[王新宇]中华第一卯——走进荔波水利大寨
   相关链接
·[黄清喜 刘永发]江西非遗研究·[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
·因类制宜 精准施策——曲艺保护的江西实践·江西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江西省人大:《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杨福泉]云南丽江:纳西人的过年祭祀习俗·[邓国云]江西南丰:千年古傩庆新春
·江西发现清顺治年间民事调解书(图)·江西日报:中国童话需打“预防针”
·赣南发现大型客家民居群 保存清代民居18幢(图)·《民间文学》杂志创刊55周年笔会在江西举行
·[陈启芳]“大源古傩”始于南唐 宰相获赐宫廷傩舞家乡传·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举行
·亲历江西石邮村 体验傩舞文化·[梅联华]从龙虎山民间传说看端午习俗
·[梅联华]赣傩面具赏析·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刘晓春]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