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
  作者:刘毓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4 | 点击数:23123
 
不过,人类早期,最可怕的灾难是来自自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氏族部落的形成,部落战争频繁的兴起,毁灭性灾难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人类自己了。如黄帝与炎帝之战,“血流漂杵”;黄帝战蚩尤,“积血成渊,聚骨如岳”;大禹战三苗,“雨血三朝”。战争俘虏则大量用于祭祀,甲骨文中则有一次祭祀用“三百羌”、“千人”作牺牲者,其残酷性和野蛮性可想而知。他们对待战俘的手段也很残酷,或黥面(墨),或割鼻子(劓),或割耳朵(馘),或割生殖器(宫),或断足(刖),或砍头,或火燎。而且远古人类不仅繁殖力低下,死亡率还很高。据学者瓦洛的研究,从187具史前时代的遗骸来判断,发现其三分之一以上在20岁前死亡,其余大半在20至40岁间死亡。因此,部落一般都不大,一次大的战争,就足以使一个氏族或部落彻底灭亡。《战国策·齐策四》说:“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吕氏春秋·用民篇》也说:“大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周初剩千八百国,而到春秋时,仅存一百四十八国了。(注: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列国爵姓存灭》。)据此推算,夏商两代九百余年间,有八千多个方国亡于战争,平均每年就有九百多个国家或部落灭亡。周初到春秋三百多年间,就有一千六百多个国家灭亡。战争的残酷可想而知!
“天崩地裂”人们难以目睹,毁灭性的灾难却时有发生。于是人们的经验转化了。随之“天崩地裂”的原始传说,便成了巨大灾难或变故的象征。如《战国策·赵策三》云:“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以言周王之死。徐陵《与王僧辩书》说:“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风邸以承家,二后钦明,三灵交泰,而天崩地坼,妖寇横行者也。”陆游《望永阜陵诗》云:“宁知齿豁头童后,更遇天崩地裂时。”皆以“天崩地裂”象征巨大的灾难。对于原始氏族部落而言,氏族灭亡何异于“天崩地陷”!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中,灭族之事又是那样的习见。这对每一个氏族整体来说,都是巨大威胁。因此“天裂”虽属自然的神话,而“补天”却有了社会的意义。甚至“天崩地陷”的神话本身,也弥散着部族战争的烟云。所谓“共工与颛顼争帝”,“天柱折,地维绝”,其最表层、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战争灾难。罗泌在《路史·发挥》中说:所谓共工触不周,地维为绝,天柱为折,是言大乱之甚。所谓女娲补天,乃指平共工之乱,功犹“补天立极”。此虽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忽略了神话由自然内容向社会内容的转化,也忽略了神话的浓缩、集锦、象征的特征以及其意义的多层次性,但却看到了“天柱折地维绝”与原始部落战争之间的联系。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认为,所谓“补天”,乃是平息灾难、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辛弃疾词云:“袖里珍奇光五彩,他年可补天西北。”就是以“补天”象征平息民族灾难的。《红楼梦》中“补天”的典故更明确的表达了挽救衰亡的意义。这并非辛弃疾、曹雪芹之流的别出心裁,实是神话自具的文化意义在历史中的传递。神话之所以要让女娲“补天”,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女娲的生殖功能上。在原始战争中武器不过弓箭棍棒之类,没有谁比谁先进的问题。在这样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因素多半在人数之多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殖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大量繁殖人口,人丁旺盛,才能使氏族强盛、发展,避免“天崩地陷”的命运。因此只有无限生殖力的“女娲”才能“补天立极”。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战败,为了复仇,越王勾践就曾令其国民“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其目的就是要大力繁殖人口,为伐吴作准备。可以说,补越国之天的就是那些具有生殖力的女性,是她们为越国补充了战斗力量,使越国人口大增,最终灭吴,称霸一方。因而神话中对于女娲的颂扬,其实质乃是对于旺盛的生殖力的赞扬。
正是由于氏族部落生存、延续的需要,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充满了对于生殖的崇拜和歌颂。上古帝王,无一不是生有一大群儿子者。黄帝有二十五子,颛顼大约也有二十多个儿子,帝俊约十八、九个儿子,尧有十子,舜有九子,周文王更多,传说有百子。在金文中,像“百子千孙”之类的嘏辞,屡见不鲜。《诗经·螽斯》篇,《诗序》说:“后妃子孙众多也。”《椒聊》篇以花椒多子,美誉生殖。《芣苢》篇则是生殖欲冲动的讴歌。
原始的社会存在,使先民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凝固为一种观念;把认定的真理,凝固为一种信仰。使生殖崇拜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力量,而支配着民族的行为。“女娲补天”神话,其潜在的意义,便是把生殖作为一项最神圣、最伟大的事业而颂扬的。古代礼法也无不为生殖做着种种考虑,周礼禁止同姓结婚,原因便在于其有碍生殖蕃衍。《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云:“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国语·晋语》亦云:“同姓不昏,惧不殖也。”战国诸侯及历代帝王,为国势强盛,多有提倡早婚之令。越王勾践将女子的婚令上限定为十七,这在古代并不稀罕,北周建德年间下令,女子过了十三岁就要出嫁。至古迄清,男女结婚年龄多在十三至二十之间。
古人还把人口的增减认作是一个王朝盛衰的标志。如《文献通考》卷十《户口考》言周成王“致理刑措”,天下安定,人口增长达一千三百七十万余,“此周之极盛也”。“秦兼诸侯,所杀三分居一”,“三十年间,百姓死没相踵于路”。到汉初人口所剩,不及六国之十分之三。“汉自高祖讫于孝平”,人口上涨,达五千九百多万,“汉极盛矣”。这种认识,自然也会影响到统治者对生殖的鼓励。在国,为增殖有早婚、合独之令;在家,为血统之扩大,则有一夫多妻、多子多福之俗。《大戴礼记·本命》篇有七出之条,专为妇人而设。其中之一就是“无子去”。原因就是妇人没有生殖能力,会影响血统的发展。
这种文化信仰,导致了中国人强烈的生殖欲望,使他们的人生也带上了浓郁的生殖目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神其顾歆,永锡多子”等,都把生子当作了人生第一要义。古人帐中绣(或画)“百子图”,现代人墙上挂“童男抱石榴”,无不是祈求多子之意。夫妇结合,其使命便在于生殖。唯有具备旺盛的生殖能力的女性,才能受到氏族的尊重。女性也唯有生育一业,才是最神圣的。在中国传统婚姻中,爱情几乎被压缩得没有立锥之地。正是这种文化,给现代中国带来了人口危机之患。
需要指出的是,生殖崇拜是一种极原始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农业文明及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存在根据的。尽管它在现代中国还有一种潜在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对愚昧的化解,它终有一天会在国民心灵中彻底消失。
(本文原载《文艺研究》1998年06期,第93~10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知遥]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下一条: ·[陈连山]神怪内容对于《山海经》评价的影响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生殖崇拜到阳鸟瑞禽:金鸡怎成"文武勇仁信"化身
·[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
·[田波]“人文初祖”考·[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文忠祥]花儿会产生动因机制新论·[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
·[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郭重孟]人与蛇之间首属关系的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