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
  作者:孙正国 熊浚 刘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28 | 点击数:25413
 


       三、公共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当代传承
       白虎文化的传承形态,联系着长阳土家族的精神世界,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确立与深化,政府主导的白虎文化传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化精英也参与了白虎文化的传承探索。就当代传承实践而言,白虎文化有着鲜明的图像化、符号化特征,在城镇公共文化领域有了新的转化与表现形式,同时,与教育传承融合起来,成为白虎文化传承的创新力量,对于经典文化资源的当代传承具有积极意义。经典文化资源的当代传承也可理解为“以乡土知识为主的经典性技术体系与以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现代性技术体系”的有机联系,借助“技术互鉴、标准评测、市场拓展”来建立融合共享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同时突显个性、生态、安全、标准及市场优势的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技术方略”。白虎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要融入现代性技术体系中,以新的形态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审美对象与文化产品。
       (一)公共文化路径探索
       为了理解白虎文化的当代传承路径,我们从公共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传承主体的文化需求,正向确认由需求而建立的资源转化可能。“民族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层次依次为民生型、安全型、发展型、文化型和生态型公共服务,不同需求类型及其包括的具体内容形成了民族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类型与层次的结构框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以农民群体为传承主体来讨论,白虎文化的传统形态有更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出一整套的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以激活白虎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传承的乐观思路,在既有的传承研究策略基础上,做出有价值的探索性成果。
       从社会关系与公众交往的角度,思考白虎文化寓含的神话资源转化。
       事实上,以白虎神为中心的土家族信仰,已经创造了一些公共空间,最有代表性的是设计和建设了长阳廪君文化广场。广场位于廪君出生地、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下,这座土家族圣山为白虎文化的公共空间化创造了天然条件。中心是廪君塑像,白虎堂邻水而建。设计者将广场与始祖圣山融于一体,人文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映而生的公共空间结构,极其深邃的彰显了白虎文化的神圣性。蜿蜒石阶联系着广场与圣山,山上分布着香火鼎盛的廪君殿、为盐水女神(德济娘娘)而建的德济亭和匍匐着一只憨态可掬的白虎塑像的白虎亭,最富于原始色彩而神秘意味的赤、黑二穴,让历史与现实在这个空间里发生了“时光机的共鸣”。
这些文化景观与公共空间将白虎文化立体地呈现出来,建构了以实体广场和自然山体为依托的土家族精神文化空间,在现实社会关系与旅游交往中发展为当代公共文化空间。
       从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公共文化资源相整合的角度,思考白虎文化的转化。
       公共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共享文化概念,是基于国家立场向公民提供富于正价值的精神性产品形态,注重均等性、公益性与开放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路径是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分途发展。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了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分离。显然,公共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公益性文化共享的纯粹性。白虎文化是典型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土家族文化内部具有公共文化属性,尤其在以农村为公共空间的农民社会,这种传统资源具有强大的公共文化力量,“内生的文化活动因扎根于地方社会的文化自性,而不会脱离农民的娱乐兴趣和文化需求,该类型的文化活动自然会唤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带有乡土习俗的文化互动中、村民之间的互动中,也可产生亲切感和群体认同意识,增加对村落社会的归属感,有利于推动各阶层社会整合……这些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是实现社区价值和日常规范持续生产的载体,也是村落共同体实现内部整合的重要依托。……以内生文化为基础,以外在的文化供给为辅助,做到农村公共文化的培本固原,生化更新”。可以说,白虎文化以内生的文化形态与外在的现代公共文化资源融合一体,其古朴而生动的图腾形象,为其公共文化传承提供了稳定的开拓性贡献。
       (二)教育传承路径探索
       教育传承是白虎文化传承的又一关键路径。白虎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姿多彩,需要知识化、系统化,以现代教育的方式传承给土家族的年轻一代,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地文化传承。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教育传承已有了较多的实践探索,形成一些可行性强的传承方法。
       1.故事家进校园,直接传承白虎文化
学校建立聘用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家担任“校外兼职老师”,通过活动课和特色课程,故事家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土家族学生讲述白虎故事,分享白虎文化知识,同时培养有兴趣的学生讲故事,训练学生的讲述能力,实现“小故事家”的传承目标,创建具有非遗体系的传承人机制。这种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传承意义,一方面因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依据,直接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度化比较稳定,在学生的传承意愿上显得更有动力,可持续性强;另一方面是故事家担任主讲教师,实现了白虎文化核心传承主体的保护与传承。故事家讲述的白虎故事,生动形象,知识含量大,可以延伸到白虎文化的艺术、民俗和技艺等综合形态的传承人,为建设白虎文化的以制度性传承人为主体的综合传承团队,提供了良好的传承生态,传习环境好,传习群体时间较充分,兴趣较浓郁,主观意愿与传承人水平成正比。
一些学校还配备了专职教师担任白虎文化传承任务,较深入地将白虎文化融入知识性课程,传承效果比较显著。
       2.开办校园专栏,营造白虎文化传承氛围
       如果说故事家的课堂传承属于知识性、艺术性传承,那么,专栏型传承则属于信息发布和传承生态的培育。学生们对知识性、艺术性的白虎文化不必系统学习,但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白虎文化氛围,培育一种熟悉的情感,对孩子们参与未来的白虎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能性。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部分内容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镇湾故事”“长阳山歌”“土家族撒叶儿嗬”等,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三个类型,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形成了集原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服务性保护于一身的非遗保护“长阳模式”,还有学者提出了将非遗保护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实践探索方案,认为可以作为“生活性保护模式”加以推广。在这些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以文化类型为视角,顺应现代公共文化发展的潮流,主张将白虎文化纳入公共文化范畴,并融合教育传承实践,探索公共文化与教育融合的传承路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下一条: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孙正国 雷娜]杰克·齐普斯的创造性讲述实践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