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作者:[日] 中村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26 | 点击数:10638
 

  四、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应用与实践

  近日在日本京都发生了疑似“碰瓷”事件。事件真相公布后,才知道结果是发生了真实的撞车事件。之前宣布“提醒大家当心‘碰瓷’讹诈”的当地居委会机构对此事公开道歉,并将处理相关人士。这个事件对口述史研究来说是很好的材料。在口述史研究方法中,有一个叫“罗生门式技巧(Rashomon-liketechnique)”。它的方法即是围绕一个事件对多个当事人进行访谈,根据他们的叙事,阐明该事件的“多元性事实”。[26]通过这个研究方法,可以了解一个事件的多种叙事形式、从多种视角对一个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同时也可以探讨这些叙事的意义和其背后原因。

  比如,对于“碰瓷”事件,当初中国网友在微博上发布,称“一名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讹人10万日元”。接下来,中国的某个媒体人援引京都当地官员的话,称“日本京都的‘碰瓷’是真的”。随后,出现了各种关于该事件的叙事。有的目击者被采访时说:“虽没看见场面,但警察过来询问当事人,估计真的发生了撞车事故吧。”也有的中国网友说:“出国丢中国人的脸”,也有的日本网友说:“中国人碰瓷,中国人不文明”等。

  通过分析各个叙事,可以了解该事件的多面性或“多种现实”,同时可以探究各个叙事的内涵及背景(如日本人对中国人及其行为的偏见、“丢脸”与在中国发生过的“碰瓷”事件的关系、中国游客旅日及“爆买”等)。可见,口述史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方式,可以展示出围绕一个事件的“主观性事实”,也可以分析一个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

  再者,我在访谈上海日侨时,经常听见一个说法。即是60、70年代最初接触到中国的日本人几乎都是“左派”或接近共产主义的人。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主导性叙事(masternarrative)”,是在某个时代或社会流传的有着支配性的叙事。之前,我曾对一位老年人访谈时,询问这个说法的真实性。那位老年人承认在那个年代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同时承认自己也是倾向于“左派”的。我进一步询问个人原因时,那位老年人透露在郁闷的青春时期看到了八路军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之后,加入了“中国俱乐部”。[27]这说明在主导性叙事下也许存在被隐藏的个人叙事。个人叙事并不一定与主流叙事相反,反而有时候它接近于主流叙事。总之,口述史研究通过访谈方式,可以阐明在特定历史与社会上的个人叙事,也可以探讨它与主流叙事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个人叙事的独特性和主流叙事的产生过程。

  五、结语:口述史应用在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可行性

  口述史是通过访谈倾听“普通人的声音”,从而揭示被传统史学忽略的历史与历史事件的另一个侧面。对于口述史的研究目的,作为历史研究的口述史重现和印证历史,追求“历史真相”。作为跨学科的“方法”的口述史已经脱离历史学的一分支,而主要探讨人们的历史意识怎样形成,普通人如何理解他们的过去,个人的经历与社会背景如何关联的,他们的过去怎样融入到“当下的日常”等问题。简言之,就是从“是什么”到“是为什么”,这样的视角转变,促进在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口述史应用。

  因此,在现代民俗学研究上也可以应用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实际上,对于研究对象,口述史的观点是与一些民俗学者的看法似乎一致的。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对于研究资料分为三种:可视的材料、音声的语言资料、通过最微妙的心意感觉的表达才能理解的部分。[28]他认为在研究上最根本的或最要看重的是“心意感觉”(即是生活观念)。这种研究视角与口述史的研究维度,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尽管口述史在史料性质(客观性问题)、运用操作上(“副语言”与口述史料的“文本化”等问题)存在待解决的问题,[29]然而对研究“当下的日常”现代民俗学来说,口述史的“从下而上”的视角和关注普通人的经历与记忆等特征,在方法上提供新的视角,也许会在研究领域上开拓出新的空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口述史的独特作用
下一条: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在线上成功举办·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叶涛]关注当下的民俗学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周星]从实问真、与时俱进的现代民俗学
·周星、王霄冰 主编:《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实践民俗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