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作者:[日] 中村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26 | 点击数:10628
 

  二、从“客观事实”到“主观性事实”

  首先,口述证据或口述史料的可信性是问题最多的。这个疑问意味着对口述史研究的“客观性”的怀疑。

  口述史学上大致有两个“客观性”问题。一是在口述史研究操作上的“客观性”,二是口述证据(即个人叙事)的“客观性”。在口述史研究上,一般来说受访者的姓名是不公开的。因此,有人怀疑这个访谈的真实性。有时除了姓名之外,受访者的年龄、阶层与他有关的群体也不公开,以免侵犯他的隐私。由于口述史的保密性容易引起口述史不真实的误会。因此,口述史学者对设定研究目标、选定受访者、访谈过程、制作抄本、分析叙事的方法等应该“透明化”。通过这些过程,才能证明在访谈进行上的客观性。

  另一个“客观性”是与口述史研究的本质性和该研究的重大转向有着密切关系。英国口述史家约翰·托什(John·Tosh)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假定口述证据都是代表过去经历的纯精华内容,那是天真的,因为在访问中,每一方都会受另一方的影响。”[16]口述史料是访谈者和受访者共同建构的,因而这两者双方都应当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口述史料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杨祥银首先提出了口述史学在回忆的基础上建立的看法,而后列出了(口述访谈)记忆的不可靠的三个方面;一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二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故意扭曲记忆。三是口述者的回忆受到现实生活经历的影响。[17]可见,至今口述史学者已承认口述记忆的不可靠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口述史学的研究方向渐渐地从追求历史的真实面貌转到分析历史背后的意义。即是“口述历史不仅是‘重现’历史的手段,但同时也要注重对历史意义的分析”[18],也就是说“人们怎样理解过去,他们怎样将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相连,过去怎样成为现实的一部分,人们怎样用过去解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世界。”[19]

  受到西方哲学、现代与后现代思想影响,有些学者认为不存在“事实”本身,只有对“事实”的解释,或者说认知不到“事实”,只能解释“事实”。这个看法在学术界达成一定的共识,在口述史学界也不例外。口述史学脱离追求历史真相的历史学科,从而开始分析历史背后的意义、社会意义、以及个人叙事(narrative)。因此,追求“客观性历史(或事实)”已经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关注“主观性历史(或事实)”并分析其“话语语境”。本来,口述史料主要由于个人叙事构成的,个人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依靠“客观事实”,并通过个人的选择性记忆来构成的“主观性事实”。那么,我们应该探讨的是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围绕某个历史及历史事件,人们叙述什么内容、为何谈到这个内容等问题。与此同时,也要探究每个人的叙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这样的分析,或许我们能够追溯到某个历史及历史事件的“事实”。

  另外,在口述史研究的操作方法上,还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口述史研究上,访谈者一方面对受访人的姓名、身份等私人信息保密,另一方面在制作抄本时又要保持访谈内容的真实性。访谈者为了内容通顺,可以调整访谈内容的顺序。但是因为访谈内容的“第一作者”是受访者,所以不能修改访谈内容。访谈者越追求访谈内容的真实性(比如访谈内容全部公开),受访者的身份暴露的危险越高。这是口述访谈的最大困境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与所有的受访者商量姓名公开的问题,不过有一个人拒绝就几乎不可能公开(因为不能公平处理)。

  如上所述,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上,确实是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方法本来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学者只在访谈中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因此如上问题只有通过学者不断地与访谈进行讨论,才能得到解决方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口述史的独特作用
下一条: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在线上成功举办·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叶涛]关注当下的民俗学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周星]从实问真、与时俱进的现代民俗学
·周星、王霄冰 主编:《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实践民俗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