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傅功振]财神信仰:源于我国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
  作者:傅功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6 | 点击数:13454
 

  财神信仰的思考

  财神文化源于我国明代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在西欧,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步入近代社会的历史前提和腾飞的根本原因。而在中国,重农抑商却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的转化,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冲破自然经济的硬壳,从而遭受了严重摧残。但是,财神信仰却始终深深地埋藏在民间,劳苦大众追求发财致富和期盼共同富裕的愿望从来也没有泯灭过。

  终南山赵公明财神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从人到财神,这在全国是独有的。其他所谓的财神,如关羽、比干、钟馗、妈祖等,他们都是人们后来附会上去的财神,多为民间或团体、或地方、或家族的保护神,而赵公明财神及他所辖的四路财神,却是最早以财神群体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其职责迎祥纳福、招宝、纳珍、招财、利市,明显要比其他所谓财神更为明确,其影响力也远远超过其他财神,成为中国财神文化的主体;赵公明之所以被奉为财神,就是因为他谋财有道、乐善好施,这也恰恰是财神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价值所在。

  华人的财神信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除拜年外,恭喜发财、吉祥求富类的年画,是农家年前必购之物,在各种宣传画及大量的工艺礼品中,财神爷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产品。据有关调查显示,个体商户、企业老板,尤其是饭馆酒店,几乎都供奉财神,当然最多的还是赵公明元帅。国外华人对财神的崇拜更为盛行,如今,华人顶礼膜拜的财神爷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支力量,对世界文化的冲击力越来越大。因此,我认为,应当做大做强财神文化,倡导谋财有道、乐善好施的道德风尚;建立慈善和创业财富基金;开展财神、财富文化论坛,把财神信仰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推动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倡导财富文化的现实意义。

  财神曾遭批判、人们不敢提及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不择手段谋求财富、信仰财神只求肥己,其后果则更是不堪想象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西安晚报 2012年01月29日 13: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驱云驾雾祥龙来
下一条: ·[岳永逸]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
·[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