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武文]尧乎尔文学对裕固族历史的口承与补正
  作者:武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05 | 点击数:15723
 
 “对此铭文的断代虽然迟至1007年或1019年之说,但都早于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国的破亡。”(1)因此,杨富学、 李吉和等先生一致认识,黄头回纥“原为西州回鹘之一支”。根据古歌的性质,“尧乎尔”称谓要远远早于“黄头回鹘”,因为“黄头回鹘”时代已失去了创造古歌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断定,尧乎尔必在西州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裕固族的族源主体无疑是尧乎尔。
回鹘、回纥是一个很大的民族学概念,他是众多古代民族集团的合称。从《宋史》卷490《高昌传》中看出, 西州回鹘境内牧居的民族比较多。王国国都虽在高昌,但其政治势力范围已达焉耆、库车、罗布泊、若羌、哈密等地。从回鹘语文可以证明,黄头回纥是生活在高昌回鹘中的“撒里畏兀儿”人。Sariguigur就是突厥语的Sarig uigur。Sarig就是“黄色”的意思。杨富学在释读“吐鲁番回鹘文木杵铭文”中发现高昌回鹘亦即Sira yougur(黄尧乎尔)。黄尧乎尔也就是西州回鹘集团中的尧乎尔部。
 
史诗讲唱的裕固族故地——西州哈卓
 
史诗是古老民族历史的“记录”。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或在他们创造文字之前,其历史常常通过口头文学的形式保留下来,并传之后世。其中,史诗是最主要的传播历史的载体。
同对裕固族族源研究一样,在史学界和民族学界对裕固族故地探讨也有数种观点,诸如:“甘州—沙州”说,“关外诸卫说”、“罗布泊—甘州”说,“高昌说”、“龟兹说”、“焉耆说”、“哈密说”等等。
笔者以为,一个民族生存的故地是与其族源有联系的。前一问题中已说明了裕固族来源于西州回鹘。从《宋史》已知西州辖地甚广,至元,西州辖地比宋更广。《元史》卷122《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载:高昌国“北至阿术河,南接酒泉,东至兀敦甲石哈,西临西番”。《蒙兀儿史记》卷36注云:“阿术河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北之小水,兀敦甲石哈在今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境,西番泛指今新疆吐鲁番以西的各族。酒泉为今甘肃酒泉。”面对西州这样一个广大地区,我们就不能笼统地说裕固族之故地在西州回鹘地。
裕固族人称:“我们来自西州哈卓”,这一说法多见于他们的史诗《尧乎尔来自西州哈卓》:
 
说着唱着阿瓦尕才知道了,
尧熬尔生息在西州哈卓的远方。
那里我们有三十五个邻邦,
第三十六面旗帜是尧熬尔的敬仰。
※   ※   ※
自古到今,世世代代,
尧熬尔没有把老人遗忘;
是因为西州哈卓的土地,
凝固着民族的悲伤。
※   ※   ※
我要把这支带血的歌,
留给子孙万代叙唱;
让他们永远不要忘记,
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的远方。
 
乡土感情是民族观念和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他以巨大的凝聚力连接着民族跨越时空的轨迹。《尧乎尔来自西州哈卓》以不可磨灭的生命力铭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史诗唱道:
 
去吧!冤屈的土地,
离开吧!血染的天堂。
老人的白骨留进故乡的土壤,
孩子的灵魂刻在无情的家乡。
用千年的风雪雷电,
铸炼出儿孙们的翅膀。
飞回西州哈卓,
再建造起父辈们真正的陵场!
 
这种感情包蕴着一个民族对故乡的热恋,倘非如此,何能有这样一支用血泪编织的歌!
一些学者认为,裕固族河西回鹘的一支,最初生活在甘州,由于历史的原因,逃亡到沙州;之后,又到青唐、关外;最后又内迁到河西。如果真是这样,《尧乎尔来自西州哈卓》就完全是编造的谎言,但这绝非裕固族所能接受的。事实上,《尧乎尔来自西州哈卓》已清楚地说明了尧乎尔的故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郁]乾隆定调“摄魂案”
下一条: ·[徐文堪]千古疑谜《越人歌》释读简介
   相关链接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
·[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
·[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
·[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