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2 | 点击数:34305
 
 
传说阿苏拉则小的时候,不善说话,整天不作声,做事怪异,而且常常一整天不在家,他的母亲很纳闷,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原来,他每天都被一只神鸟引到密林中,那只神鸟在树上吐下黑血,他便用这些黑血在纸上书写,便形成一个个的彝文。他每天起得很早,一出门就不知去向。他的母亲很奇怪,不知道儿子怎么了,想探个究竟。一天早上,等儿子起身出门时,她也尾随而出,可是走到半路,儿子一闪就不见了,怎么也找不到。这样几天,都是一样。于是,母亲想了个办法,她拿来一团羊毛线,将线的一头缝在儿子的背后衣襟上。等儿子出门时,母亲便顺着羊毛线寻去。走过了几段崎岖山路和茂密的山林,来到密林深处,发现儿子蹲在那里埋头写东西。原来,儿子的上方的树上坐了一只象乌鸦又象猫的神鸟。它正往下吐黑血,黑血滴在阿史拉则的纸上,他便用一根木棍蘸着黑血写字。原来阿史拉则正是用这种方法创制彝文。但当母亲来到大树底下时,那神鸟被惊飞了。创制彝文工作于是中断,儿子不断的责怪他的母亲,说如果她不把神鸟吓走,他还可以创出更多的文字。彝文就是这样来的。正是母亲吓跑了神鸟,彝文创制工作还未完成就被迫停止了,因此,现在的彝文还有些不够用。(铁燕讲述,巫达整理,1999年)
 
彝族往往对本民族文字怀有热爱的感情。如果不从政治经济等因素考虑,人们会喜欢学习可以直接记录彝族语言的彝文。对彝文表现出的热爱,反映了对彝族文化的认同。由于规范后的彝文采用的是音节文字的形式,一个字一个音,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而且字数只有819个字。所以对会说彝语的人来讲,学习彝文比学汉文容易得多。许多人只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夜校学习就能看彝文报纸,用彝文写信。而学习汉文的话,首先要过语言关,很多人学习汉语已经很困难,再让他们学汉字,那更加困难了。一些人上完了小学,甚至上完了中学,仍然读不懂汉文报纸,写不出汉文信。很多人从学校毕业回家务农,由于没有机会使用汉字,几年后又恢复成文盲。而彝文则可以随时使用,可以写信,记事等,所以普遍都说彝文好学汉文难学(马黑木呷1990)。
但是,彝族对彝文有原生情感是一回事,是否采用彝文是另一回事。由于彝文在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较汉文处于劣势,使许多彝族不得不选择学习汉文。这其中原因是下文讨论的内容。
 
三、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的彝族文化认同
 
语言是一种工具,一个人多会一种语言就多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这就促使人们想多掌握一些语言,特别是一些用于经济生活的语言。对于一个文化经济处于劣势的族群来讲,掌握一种比本族群语言使用得广的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族群的成员,不会因为使用其它族群语言而失去族群的认同。相反,由于经济或政治各方面的需要,弱势族群的人掌握强势族群的语言会被认为是一种能力,大家会敬佩。彝族谚语说一个人应该“在汉族地区可以操流利的汉语,在彝族地区说地道的彝语”。这个谚语正是将彝语、汉语作为应不同的场合需要而使用的工具。
(一)政治环境对彝族语言文字的选择的影响
目前,汉族在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彝族处于劣势。凉山虽然是一个自治州,但汉族的文化是占优势的。招工、招生、招干等多数是用汉语文来考核的。近几年,凉山施行双语教学,在一些彝族聚居的地方的学校,开设以彝语文为主,汉语文为辅的体制。在彝汉杂居区域学校以汉语教学为主,辅以彝语文教学。致于离汉族聚居区近的地区,一概用汉语教学。这种体制实施后,效果很明显,很多彝族聚居区的学生用彝文考取了中等专业学校和大专院校。如果一直用汉语文考核,这些人是很难考上学校的,因为汉语言关是他们的拦路虎。
然而,考上彝语文为主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再继续发展是困难的,很多人毕业后几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回到家乡当彝语文教师或乡村干部。如果再继续深造的话,就要改用汉语。最终来讲,汉语文才是最强势的。我中学时有个同学考取了西昌师范学校彝文专业师资班,在我上大学期间,我们通信还用彝文。他毕业后分到一个彝族聚居的乡村小学当彝文教师,那个地方不通公路,他父母在县城,回家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学校只有两三个教师,没有食堂,要自己动手做饭。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认为学以致用,很热爱他的工作。后来他调到县城工作,改行做行政工作,不再接触彝文专业。我回去后问他是否还在用彝文,他感慨地说:“县城里没有地方用彝文的,很久没有看彝文书报了,我的那点彝文知识都差不多还给老师了。”我访谈过一位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的学生,他现在是某乡的副乡长。他说:“我现在很少用彝文。乡下的农民识字的不多,文件传达多数靠口头翻译。不管是彝文文件还是汉文文件,我们都用彝语翻译给村民们听,政府文件多数是用汉文写的。”“我很感激彝文,因为有彝文,我才有机会到彝文学校继续学习。但是,说老实话,因为我是学彝文的,也失去了很多机会。我的中学彝族同学中,考上汉文中专的人,毕业后有的已经考取了大学,继续深造,而我们学彝文的就不行了,可以用彝文考的大学很少,名额有限,用汉文考我们更考不过别人了。”曲布嫫今年20岁,也是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的学生,家住离嘎村仅七公里的吉米镇,我去作田野时(1999年7月)她刚毕业。我问她会去做什么工作,她说还不知道,正等着县教委的分配。据她所知,她的家乡吉米镇中心小学的两个彝文教师职位已经有人做了。她可能会被分配到其他乡中心小学教彝文。我问可不可以改行做其它科的教师。她说不知道,以前的彝文专业毕业的教师少数有改行教汉文的,社会关系好的人,可以改行做行政工作。如果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彝文教师职位,可能就要在家里待业等待分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巫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下一条: ·[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
   相关链接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马栋梁 郑璇]侗族劝世歌的和谐之道:文化认同下的柔性治理·[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
·[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焦雅馨]晋南乡村龙王信俗的文化认同研究
·[贾怡文]社区的联结与延续:老北京叫卖表演的文化认同·[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
·[何佩雯]礼俗互动视域下清水江流域禳灾礼仪与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顾佳敏]从地方符号到公共认同:“苏超”出圈的文化认同动态建构路径与机制
·[丛芳媛]文登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及其叙事资源·[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